第九章(第1页)

大宋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枢密使,这个头衔看上去光鲜亮,令无数官员为之疯狂,多少人看着头顶这个光环的高强口水拖的老长。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要的东西被别人得到了,自然就会生出嫉妒之心,尤其这个对手按照国人传统的评判标准来说,还是一个堪称接近人渣的坏蛋,这心里简直就象翻江倒海一般。

因此,当高强真正深入到枢密院的工作中去时,才发觉这份工作绝对不好作。或许对那些循序渐进,几十年熬到这个份上的文官来说,大可垂拱而治混日子,但是新任的年轻枢密副使在上任初始的个把月当中,基本上处于无人搭理,无人问津,无人合作的三无状态,发出去的命令总被人阳奉阴违,三天就能得到的回文半个月都不见下落,坐在枢密副使的官廨中,连叫人倒茶都得三请四邀,气得高强两眼冒火星,却又无处发泄。

他自从来到大宋之后,凭着他衙内的身份和自己节节高升的地位,处处受人奉承,江湖上那些豪杰如史文恭李应等人,哪个见了不是纳头便拜?虽然这些恭敬之中带了太多的功利成分,高强也没太当回事,不过毕竟是习惯了,如今升到了枢密副使高位,却骤然受到了这般冷遇,叫他一个二十郎当岁的年轻小伙子如何承受的起?

造成这种状况的,除了周围那些大小官员心中的妒忌和对于高强地臭名声的鄙视之外,也和枢密院这部门的建制有关。大宋朝经过近二百年的沿革。在官员升迁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制度,正常情况下一级一级地爬上去,到了枢密使这个级别基本上也就半只脚跨进棺材了,在这个年纪,有多少枢密使能精力充沛地抓起枢密院的事务来?在这种情况下。枢密院地机能设置便将日常事务都放在了枢密都承旨这个级别上,通常枢密使若不是自己亲自抓的事务。也就能从枢密都承旨那里得到些关报而已,并不需要事事插手。

如今高强推荐了陕西种师道出任枢密都承旨这个位子,那圣旨要传到京兆府去,再等种师道安排妥当赶过来就任。少说也得一个月。而前任地枢密都承旨是从河东任上积功升起来的何灌,此人文武双全,却颇有些崖岸自高的品性,听说了新任枢密副使的不良声名之后,二话不说,借口自己另有差遣,扔下枢密院地事务直接跑路了。就这么着。少了中间这个秘书长级别的人物,高强对于并不直接向自己负责地枢密院众官员完全没有办法,于是乎。便给了高强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他见识见识。抛开了想要从他身上占便宜的念头。人们究竟有多愿意亲近他这个衙内。

“国乱思良将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