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刻选择马扩加入自己的计划中,固然有高强心里??的因素,却更多地走出于对未来的考虑。可以想见,未来的几年中,由于不能和辽国公然翻脸,而女真与辽国之间的战事短时间内亦不可能分出胜负,因此高强只能渐次派遣有力的军将使臣前往辽东,以适应与北方异族地作战。
如此一来,各地兵马向登州调动的频率和规模都势必逐次增加,辽国既然有常驻使节在大宋京城中。嗯必在各地也都有些细作,万一这种调动和辽东地郭药师叛乱中那些宋人兵将联系到一起,很有可能使得大宋陷于被动。这个时候,如果有登州兵马钵辖的配合,便可以推说是正常地兵马更戍。而将马扩给拉进来,也可以借重他的个人能力,毕竟当初能担任使者,足以显示马扩的个人素质,况且大宋武举地质量其实也是相当高的,中举者无不文武兼资 前提是没有走后门。
至于说出于要求登州兵马钵辖地配合,就须得拉拢他地儿子,这就是高强对这北宋时代的了解了,在如今这种官僚体制下,公务行文的效率绝对比不上权力背景下的私人交情。同样的制度,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在中国就会获得截然不同的效果,此乃国人千古不易之律。
马扩听高强说了出兵辽东的秘辛,又惊又喜。惊者,朝廷在不声才响之中,居然已经有了如此大的战略决策。并且已经着手施行,从其倍密程度和动用地资源来看,显然实施的力度不同寻常;喜者。身为一介,世受国恩地官宦子弟。马扩属于大宋最为坚定地支持者阶层,能够有机会在决定国运的战场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何等的荣幸?即便是他的知交好友刘琦。如今已经官居常胜军统制官。却也得延迟到他之后出塞呢!
一时心潮起伏。马扩说话也有些迟疑了:“相公。国家有用着小卢处,自是在所不辞,惟小人应试不中,才学不足以当此重任,恐怕有负相公之望……”
高强把手一摆,嗤道:“凡人才者,试后方知。这试可不是考试之试。乃是试用之试,尤其两军阵前决胜,或是庙堂上折冲樽俎。必须历练方知,哪里是你等太学中考些兵书战策,校场上较些弓马骑射便知有才与否的?我今分途遣人出塞。亦是有意从中简拔将校,以备未来大事。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琦之才我已知之,他既然与你为友。凉必有些才华,设若锥不处囊中,如何显其锋芒?我今便是处锥于囊中矣!”高强这用地是战国时地典故,所谓的脱颖而出是也。
马扩生平苦学文武。心中自是有一番期许,如今却应试不第。胸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