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第1页)

本以为何灌这封信是拉交情,想要给儿子在军中谋一个好位子,哪知展读之后,却见满纸都是对高强的进言,其中说的最多的便是关于兵制以及北地的边情。看样子沧州地接契丹,算是边地,何灌这个边臣还算当的称职。

信中说了许多,高强也只是看看而已,不过何灌对于北地情况的看法,他却甚为在意,从此大约可以窥见大宋臣子对于燕云事的看法,便即改颜,请这位何衙内坐了——虽然彼此身份不等,但有一个边臣的父亲,何蓟亦可称为衙内了——笑问道:“何衙内随父在边疆,想必时常得知虏中情由?”宋时边臣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派人刺探敌国的各种情报,然后汇报给朝廷,因此高强有此一问。

那何蓟年纪已经二十大几,只是承父荫得了个进义校尉的散官,是以这次来参加大阅也是有所为而来。刚刚被林冲收拾了一顿,又见高强不耻下问,当下不敢怠慢,说道他父亲何灌是在麟府折家军处作汉官出身,立下边功之后调往京城枢密院任职。今既然外放为边臣,自然留心边情,得知塞北连年灾荒,辽国朝廷不及时抚恤,以致人心思变,我朝若有意燕云,此其时也。惟独这出兵须得师出有名,使得上下欣悦,那时王师一到,燕云豪杰百姓自必箪食壶浆,前来犒军,十六州故地可望不战而下矣!

高强一面听,一面挂着笑容,肚子里早已冷笑不止,心说京城的士大夫远隔数千里,不知外情,想法这么幼稚也就罢了,你何灌忝为边臣,又是自小在沿边戍守,还和折家将这样的外族内附集团相处过。难道不晓得这民族问题的复杂性?燕云之地胡汉杂处,人心不一,要是真这么简单就能光复,前辈中原人士莫非都是白痴不成?

既存了这份心思,也就不大待见何衙内了,只是唱了几句高调,便打发何蓟三人自去歇息。何蓟见高强这般作态,已知其心中不以为然。忽然笑道:“相公,家父来时,曾将两封书信于我,说道相公若认可这燕云不战可下之论,只索罢了。若是相公意有不同,则可将次封信献于相公,俾观情实。”

高强大奇,心说还跟我打了埋伏?待看了何蓟呈上的第二封信,高强便有些刮目相看了,原来何灌在信中说道。辽国占据燕云逾二百年。彼处胡汉杂处,咸习为辽民,不可与中原百姓的赤子之心同日而语。纵使辽主无道。燕人宁自治,亦未必愿从南朝,朝廷须得整备大军,以兵威胁之,使不生二心。

更兼辽国治燕,与汉法不同,赋税摇役比之中原轻甚,朝廷若以中原法度绳之,则恐其不堪重负而生事。因此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