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第1页)

和铣看来,高强的这个问题只是循例一问而已,教会弓射箭,不过须臾即可,又有何难?然而同样的问题被高强又提了一次,这次是问的常胜军右军统制刘琦,这位神箭手给出的答案让和铣瞠目结舌:“单卒习练,我右军须三日;一十将率十卒,习练队射,须得半月;一营习三叠射法,须得三月,全军配合习练,又须三月。至于此弓射速甚快,则若要如前条令习射,所须携带箭矢比前多出不啻半数,各营负驼骡马势须更增,营长都头等分发箭矢之序亦须更革,末将此际不知其需时几何,请相公问参议司。”

简单说来,就是这东西单单要让军队熟悉使用,就得差不多半年时间,后勤体系的相关变革还不计算在内。高强冷笑一声,向和铣道:“和府君,可听的明白了?此弓虽好,我军却恐怕用之不及了吧!和府君此功,恕难在录,待本相将之转署军器监便是。”要领功,去和京城那帮官僚打交道吧,我这里的军功就别想了!

事实上,高强抓着这件事来作文章,虽然是临时起意,却也其来有自。大宋朝文尊武卑,但也有军功之赏,那些嫌文资转的太慢,升官不速的文官们,往往就试图从军功上作文章,于是造成了对于打仗和制造兵器,有些文官甚至比武将更为热衷,所谓的开边生事之罪,往往都是由这类文官开的头,原因很简单。打仗是要死人不错,可死得又不是他们这些文官!

这次高强前来收复燕云,既然认定了这是一个大地系统工程,文武两道就缺一不可,是以对于这样的歪风邪气,非得找个机会杀一杀不可,和铣可算倒霉,撞到了枪口上。否则他这弓也算是一项革新。纵使暂时不能形成战斗力。也不至于遭此冷落了。

见和铣嗒然若失,高强不免又把言语抚慰他几句,方向诸官道:“列公,燕云之地,本朝从未得之,恢复之事,谈何容易?以当日太祖太宗之英烈。开国将士之勇武,尚且数遭败,今虽契丹衰败,然其事非细,不可等闲视之。望列公捐弃私心杂念,一体同心,成此大功,他日纵使朝廷不赏。待归老田园之时。父老相拥而观,指称此为平燕有功之臣,那时光耀门楣。留名青史,岂不强似区区爵赏?”

这话自然说的漂亮了,当时众文武纷纷表态表示赞同,帐中气氛着实热烈。高强微笑相应,其实他心里清楚,经过这件事之后,想要这些文武能积极参与平燕之事,那就得另外想办法激励他们,起码眼前他们是不会轻易开口说话了。——只不过,要这些人指手画脚又有何用?历史上大宋收复燕云之役打成那种丢人的样子,又有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