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叶梦得的出使,所携国书与之前不同,业已写明了复的最后时刻,类似于最后通牒的性质。之所以如此相逼,乃是高强与参议司诸员计议之后,发觉虽然有辽东常胜军这个棋子的存在,大宋如今尚有战略上回旋的空间,但随着女真整合内部渐渐统一,又经由出使大宋和常胜军之举,解除了南路的后顾之忧,显见其进一步的大攻势已经迫在眉睫,而且极有可能就在今冬。而如今辽国在塞外兵力的重新集结和整训尚未完成,又是未经大战的乌合之众,对上蓄锐已久的女真大军,胜败不问可知。
辽国这一败,多半就会把塞外的国力败个十之七八,其后复兴辽国的机会就全都压在燕云汉地上了。真要到了这种情况下,想要和平接管燕云几乎不可能,那不等于是要了辽国的老命么?就算明知必败,也只有拼死一战了,历史上大宋伐燕的时候,很不巧就碰上了辽国的哀兵死战,虽说今日宋军的兵力配置和战略态势都要远远优于历史,但高强还是意图以最小的代价全取燕地,是以倘若这个时候无法迫使辽国交还燕云的话,他是决意要兴兵北伐,再不给辽国任何机会了。
叶梦得使节出使之时,这些意见业已经由宰执级御前会议呈进赵御览,并且经过一番争论之后,也被赵所接纳,是以国书中写的分明,倘若今年年尾尚未接到辽国允割燕云的正式国书。便将以兵来取,当然措词上用地是“闻辽主好猎,请与明春共狩于燕云”之类。
在大宋这边,基本上对于收复燕云还是自信满满的,此时由于易应朔四州的收复,进取燕云业已成为大宋政坛最热闹的话题,于是凭着大宋二百年作养出来的士气,上书进谏者蜂起云涌。拍马屁的虽然是多数。但犯颜进谏的却也不少。主要理由便是今圣虽贤,未及祖宗英武;今之将相资浅望轻,不及开国时赵普曹彬等名臣大将,不足以运筹谋国;今之师旅久不练,不能及开国时数十年历战之精兵猛将。当日祖宗力战仍不能收复燕云,只有澶渊之盟,如今虽然辽国势弱。然而兵事艰危难言必胜,因此不能妄言动兵,当修集圣德以怀远人云云。
对于这类言论,高强只觉甚为无奈。并不能说这些保守言论全然无理,打仗这回事确实是没有一定的,任凭你计划千万,终究会出现不可测地意外。可是在现代人来说,有一句话是无数人都听过地。那就是去作地话。至少有一半机会成功,但是如果不作,就一定不成功!就因为怕失败。便把眼前的大好机会轻轻放过,这简直已经不能用保守来形容,可直斥为乡愿了。
然而令他更无奈的是,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