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第1页)

于现代人来说,大禹是一个历史人物,读过上下五千 读物的都知道,什么父子相继治水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啥啥的。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绝大多数人对于大禹的认知也就停留在这种小学生文库的水准上。

可是实际上,大禹是一个与儒家理想国的“三代之治”紧密相连的人物,所谓唐尧以上古之圣王,不可得而法,下则法三代也。翻阅儒家的典籍,三代基本上算是一个关键词,其地位大约类似于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现今的君臣们应当努力达致的目标,大凡有人说到现今怎么怎么不对,印证的反例通常都是三代以上如何如何。

有意思的是,即便对于大儒们来说,这三代也很难指定到底是哪三代,一般说法都是指的尧舜以下的一段历史时期,但又不是夏商周三 朝,因为三代是好的时候,好的时候怎么会有暴君,怎么会出现两次革命呢?但是不管哪种说法,大禹属于三代之王,这一点是大家都没有疑问的。

现今居然有人献宝,居然说是大禹王的元圭!满朝君臣俱是饱读典籍之人,平常说话都能把三代挂在嘴上的,哪里看不出这个东西有多重要?

赵 心中亦是惊喜,他自然不是儒家经典的信徒,儒家要求皇帝是应该损己身而奉天下,恭俭爱民,赵 偏偏是爱热闹爱享受爱花钱,虽然不至于象明朝某些皇帝那样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但是跟儒家的皇帝标准是相去甚远地。

可是世人就是这般矛盾。他越是不符合这种标准,就越是想要标榜自己合格。其掩耳盗铃之心态,皇帝和常人也没多大分别。今年收复燕云之后,群臣业已拍过一次马屁,要给他上尊号,赵 当时就已经是心痒难搔,不过本朝皇帝还没有生前受尊号地先例,即便是仁宗皇帝。也是一般,赵 再大终究不敢大过祖宗去。因此当时是捏着鼻子推辞 了。当然这种谦逊的美德也得到了大臣们地一致褒扬。可是在赵 心中,他却着实是想有人能拍一记令自己舒服无比的马屁的。

现今燕青在朝堂上这么一亮宝。赵 心里顿时就起意了。但凡学过儒家典籍的,上古三王是必修课,元圭这名字还真不陌生。尚书中有舜典。写明了帝舜赐元 予大禹。用以表彰他治水之功。倘若这元 果真能认定是大禹之宝,那么此宝非人力所为。殆天授也,赵 受之正是顺天应人,无需顾忌。也不用给祖宗面子了。祖宗面子再大。大不过三王和天意吧?

可以说,在见到这块玉圭的第一刻起。赵 就已经下定决心。这东西朕要了!

高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