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帅久在兵间,自然懂得兵事厉害。本相细思这大军行动,千头万绪,仗恃一人之智,终究力有不逮,须得广集众智方可。不过兵事贵专,临机决胜,又非独智不行,这其间矛盾重重,可又难说的很了。”
听了高强这话,童贯拍案叫好:“某取青唐之时,大兵十余万,其地多河谷山险,诸军往往别道而行,各自为战,仰赖我与王帅都深知西北地情,故而不得失期。若是深入敌境为战,则难度倍增矣,况且燕云皆是平旷之土,敌骑来去犹如风雨,瞬息万变,大军如何因应敌势而变,确是难题。然则此事与某适才所言粮饷馈运之事何干?”
高强笑道:“此二者,名二而实一也。某苦思而得,军中之所以于此难得者,乃因诸将多起于行伍,不知文数,粮饷皆仰赖军吏计算,而粮饷起自州县,中经汴梁,而后达于诸军,这其间转输屯聚种种举措,小小军吏焉得干预?是以某以为,办集粮饷之事,非文官不可。而大军指挥运动,与粮饷馈输亦是息息相关,军有食则前,无食则败散,古今不二也。是以某不日当向今上建议,于汴京枢密院建立参议司,统管边陲大军粮饷编训等事。”
童贯乍听这参议本部,闻所未闻,当即皱起眉头来。原来高强也惩于大宋军制的种种弊端,军不练,饷难继,粮难运,战略推演更是一人一套,这哪里是打大仗的料子?而即将到来的北边大战,即便只计算辽国地域,战区面积就纵横近万里,居民人数多达千万,参战兵将少说也有近百万。要应付这样的战事,就凭大宋这一帮整天扯皮拉事,一拍脑门一个主意的文官,前线将士拼到血流干了都没用。因此组建统一的大本营。统筹军队后勤和调度指挥,势在必行。
但是这样的机构显然违反了大宋朝内外相制、文武相制的祖制,因此高强苦思冥想,才想出参议司这个机构来。“节帅,这参议司,不与军权,但行建议,唯其参议官得随各军行动。随时特奏上报请饷等事,等如是将原有诸路走马承受与监军事权集中为一,由此下情上达,尤为快捷。更将沿边各军粮饷积聚与消散处尽数集于这参议司之手,沿边运粮售军者,得向参议司签发我钱庄支票,凭此即可向各处钱庄领钱,而参议司则与我钱庄定日结算。”
童贯眉毛一挑,讶道:“如此说来,若是各军在大通钱庄开设帐户。大宗军需粮饷皆由此结算。岂不是又添一重快捷?”
高强击掌道:“节帅果然深明军事,某正是此意!”现在西北大军基本上是就地购粮,以优惠价格招揽各地的商人将粮食运往塞下。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