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心存高远(第1页)

正当胡德昌、严寿、傅升以为苏翎已经交待完毕,心中已经开始琢磨这新的商贸之路时,苏翎却并未令其离去。

“船场。”苏翎将这两个字说得十分缓慢,但咬得很重,显然对造船一事,颇为重视。

“胡德昌,这些年你们的船队在海上可有漂没?”

“有的。”胡德昌寻思了片刻,接着说道:“遇到海上大风,是常有的事。这几年船队中有七艘遇风沉没,好在都是小船,损失不大。”

“最大的船能装多少粮食?”苏翎还是头一回问得这般仔细。

“四百石。”胡德昌答道。

苏翎皱着眉头,说道:“这几年你们都没找到更大的船?”

胡德昌答道:“朝廷海禁日久,大船很少见到。眼下的船都已是最大的了。”

“不够大。”苏翎说道。“我们以后要装运更多的粮食、军需,若都是这般大小,那得多少艘才够?”

胡显成此时接口说道:“大哥,赵四倒是寻到一些造船的工匠,但只是修造了一些小船,至于大船琢磨得如何了,这些日子一忙,倒是没多问。”

苏翎想了想,说道:“这样恐怕光我们去找,也不好办。”

胡显成又说:“大哥。不如像你以往说地。悬赏如何?”

“悬赏?”苏翎倒是有这个念头。不过。这只是寻人。可这船场还得有人管才行。

“一万两。”苏翎说道。“胡德昌。这个由你去办。只要能造出大船地。赏银一万两。”

“赏给工匠?”胡德昌问。

这一问。倒是提醒了苏翎。此时造船。可不是如同打铁地工匠那般。一两个人便能完成。按此时大明匠籍地规矩。怕是没有工匠能够胜任单独造一艘船地可能。

苏翎不禁又开始在厅内踱步。在众人面前走来走去。好一会儿。才说道:

“不论是什么人,只要能造出大船,便给赏银一万两。若是不够本钱,可以给其垫付。”

这等于是将船场交给此人,胡德昌倒是立即反应过来,提出一个建议:

“将军。不如将赏银分为数等。能造四百料船的,赏千两,一千料的,赏五千两,更大的便更多。”

这个建议倒比苏翎的的可行,毕竟造小船比大船更有把握。

苏翎却想地更进一步,说道:“干脆这样,胡德昌。你们将船场也作为商贸的一部分办。只要有把握自己办船场造船的,一律允许其自办船场,有你们颁发执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