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翎轻描淡写但字字清晰的一席话,让身为辽东都司第一主官的辽东经略袁应泰陷入沉思,久久未发一言。而一旁以不那么舒服的姿势坐着的李永芳,也为苏翎的这番话产生某些联想。至于站在一侧侍候的何丹旭,则不时地从侧后看着苏翎的侧影,从苏翎身上的铠甲一直到脚下的牛皮长靴,一寸不漏地留神观察着。
这位年纪不到三十的武官,如今不仅贵为总兵官,且已经建立属于自己的嫡系武装,甚至,还有属于自己的民政系统,军需补给基地,以及那名为镇江水师其实也隶属于苏翎的上千艘大小船只。何丹旭作为与钟维泽联系紧密的人,知道苏翎的实情,要比袁应泰多出不少。但出于某种原因,这些实情,何丹旭并未向其侍候多年的主人禀报。
从辽阳城破前的那一刻,钟维泽带着部属出现在何丹旭面前时,何丹旭便明白,自己的性命,完全属于这位年轻的将军了。跟随袁应泰多年,何丹旭也曾见过不少生生死死的命运,但眼前这位将军,既然能令自己从乱军之中生,也能令自己死。在躲藏钟维泽的哨探们挖掘的地窖之中的那几个日夜,何丹旭便已想明白这个道理。
虽然何丹旭并不太明白苏翎将要做什么,但即使是他这个袁大人的仆从、亲随,也看出来这辽阳失而复得带来的变化。而自己的主人,要想重新收拾作为辽东经略所必需担负起的职责,也完全指望苏翎地一举一动。
既然何丹旭这等小人物都能看出这一点。其余两位远站得比何丹旭高的人,自然也不会落后一筹。
在大明朝位列文武官员系列的,即便是世袭的官职,也不会是蠢人。当然,说个个聪明可以。但谈及睿智,或许便能分出个高下。而袁应泰与李永芳,各自经历不同,虽不可类比。但能从各自地一条路上走到今天,这没点心机,是完全做不到的。不过,两人地这点心机,都用在了各自认为重要的地方。
李永芳最初是为了养家糊口,做下吃空额、贪月粮的勾当。随后便仅仅是为了一家大小活命而已。而袁应泰,这做官到了辽东经略的位置,也算是倒了头了。以袁应泰过去地仕途经历,也算是有过一番雄心壮志,只不过也就是用在“勤政爱民,治水有方”几字评语上。
当初在临漳做知县时,曾“筑长堤四十余里,捍御漳水。又调繁河内。穿太行山。引沁水,成二十五堰。溉田数万顷,邻邑皆享其利”。随后袁应泰被外放为布政司参议。任淮徐兵备道。适逢山东出现饥荒,袁应泰因救灾银子不够,便挪用了额外税及漕折马价数万金,被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