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隐秘证心(第1页)

愿天佑大宋,一战功成!”赵时赏站于成州城上,看万大军逐渐融入夜色中,心中虽有坎坷,但更多的却是不能随军出征的遗憾。

毕竟他还年轻,有着少年人的抱负和理想,也不缺乏热血和大胆。

相比于他,身为这支大军主帅的杜就颇有些担忧,他不知这次出兵到底是凶还是吉。

杜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杜颖,官至江西提点刑狱,以善于决断疑难著称。青年时期,杜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先是被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召去代理闽尉,后来又成为当时江淮制置使李珏的幕僚。

金兵犯州,诸将迟疑,唯他鼓勇当先,战前请命,带兵前军救援。于路和金人相遇,发生激战。在激战中,他身先士卒,鼓励士气,面部被射中二箭,不但没有下战场,而且方寸不乱,沉着指挥战斗,极大地激励了战士,最后打退了金兵的进攻,有力的策援州抵抗,鼓起军民斗志。

最后,金兵见久攻不下,宋军的增援也陆续到来,只好退兵。

此战为他赢得偌大的名声,后调任江山县丞,又逢庐州发生兵变,他单人匹马的前往叛军营寨,说服了叛军,平息了叛乱。此举更是让他声名大噪,两淮多有知其名者。此后,又先后担任六安,定远知县,均有政绩,颇受好评,被任命濠州知州。负责边事。当初地制置大使赵善湘,对他极为器重,若有边事疑难多要请教他,可说他在两淮也是一个备受注目的名人。

正当他要大展宏图之时,赵昀来到建康,而且谋夺两淮的控制权,首当其冲的就是一向器重他的赵善湘。也许是一时判断失误,他认为赵谋夺两淮的举动一定会被朝廷所阻止,所以对赵昀一方的招揽置若罔闻,反到和赵善湘一边的朝廷派走的很近。后来局势的发展大出他所料。赵手段高妙,作风强悍,将反对者一一清除,赵善湘更是被处死,他也跟着倒了霉,丢了官职。最要命地是他阴差阳错的跑到临安,成为临安政权内的旧人。

赵昀扫平国内,一统大宋之时,他没有抵抗,而是率军投靠了建康。如此他才得以保全了军职,成为非嫡系的地方将领。这次军部调集各地守军前来西北,他也在应召之列。只是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和赵嫡系部队中两淮出身的将领很熟,比如赵范等人。因此他能接任相对比较重要的成州守备,也能更多的了解到宋军的部署,也因此判断出一个让他感到震惊的答案:

对于蒙古,赵昀早就计划已定,自己这些非嫡系地地方部队。更多是用来掩人耳目,或者说充当肉盾,掩护主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