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有所准备,大宋神始二年的这场洪水,还是超乎所有人想像。
仅仅数天时间,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边的无数州县纷纷告急,文书如同雪片般的飞来,有些地方因为年久失修,遭受兵祸等原因,被大水破了堤坝,造成数万人流离失所。
在这种严峻的局势下,我带领文武百官亲自到金陵大堤去巡视驻守,一连半个月都留在大堤上,不断调派人员和物资,对抗这场百年难遇的洪水。
以现今的条件,对抗这样的大洪水,还是靠人力密集,严防死堵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因素就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为了防止出现问题,我一连给防洪总大臣墨如兰下了三道诏书,让她可以便宜行事,只要对抗洪有利,上至地方总督,下至衙门小吏,凡是有阻挠破坏者,可以闻风先办,也就是说,只要听到这样的风声,就算没有实据,也可以先惩办了再说。
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很大弊端,但在如今的危急关头,加上对墨如兰为人的信任,我还是发出这样的诏书,并派出亲卫军的一个百人队,前往墨如兰身边,专门负责执行这道命令。
对于那些玩忽职守,欺上瞒下的官员,我也丝毫不手软,全都在大堤上砍了头,家人充做苦工,充实到抗洪第一线。
因为有了诸多有效狠辣的举措,使得在抗洪这件事情上,没有任何官员敢怠慢。甚至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总督担土,知州推车,知县挑担的事情,无论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但他们的这种姿态却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知道这次朝廷为挽救他们家园所做地努力,给了他们坚强的信心,也让刚刚遭受了兵祸的百姓能够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自救的行动中来。
可以说,现在地宋国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工地,无论兵民,还是皇帝官员,都在竭尽全力的度过这场大灾难。总体形势虽然不容乐观,但对于大宋来说,所有人都有希望,无论情况如何,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相对的,金国因为准备不足,加上对此事并没有宋国这样重视,以及金国朝廷自身的各种问题,导致金国国内的黄河决口,洪流一泻千里,让河南地区变成泽国,损失极为惨重。
因为黄河已经夺淮入海,所以两淮行省这次也跟着遭难。不过好在墨如兰对这样的情况早有预料,加上两淮总督孔仕林,守备将军李全等人地齐心协力,总算是将损失降到最低。不过随之而来的难民潮却让他们的情况雪上加霜,极为艰难。
迫于无奈,我让彩云暂缓北上计划,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