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内库者,御用金银、珠玉、服饰、器仗之所需者。
内库的真正的建立,其实也是在明朝的中叶,并且从法律上形成一种制度。当时的皇帝也认识到了内库的好处,花钱也方便的多。贯穿整个明朝,内库的运作一直都是内宫的宫人所把持,并且逐渐的出现扩大趋势,甚至一度和国库互相混淆。各司宫人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内库。当时内库的真正意义就是武人发“福利”,在一定程度程度上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
因为内宫绕过文官系统,自成体系,更重要的是宫人和皇帝肆无忌惮的掠夺,让内库也成为国家的一种负担。尤其是成为宫人要挟武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内库已经扩大到了英雄军需的地步,内库连火炮的调度都管理到了。按照当时的管理,要想动内库的东西,不送礼行贿肯定不行,这也一度成为宫人发财的一种手段。
在正德年间,台州武将陈者,为了调用内库的火炮,不得不给宫人行贿,可是倾尽囊中所有,也没有喂饱那些贪婪的太监,以至于“滞京八载,乞食于市”,一时间成为骇人听闻的大案。
连武将都做了八年叫花子,火炮都调不出来,还真的是够骇人听闻的。
可内库的真正害还是在万里、天启年间,成为支撑臭名昭著的“阉党”运作的一个重要财源,变相的支持了大明朝已经愈演愈烈的党争。
因为以上各种原因,大明的文官体系时时刻刻都提防着皇帝的内库。
大行崇祯皇时期,天下烽烟四起,内库也是一穷二白(有种传言崇祯皇帝的内库有几千万两之多,致死也不肯拿出来。作者认为这是胡扯要亡国了还死攥着银子,绝对不可能。相关的解释参考作品相关—作者按)。绵延到了兴武小皇帝以后,幸好是有弘光大肆抢掠民间的那点浮财支撑,还能拿出点儿像样的赏赐。因此,老学官们也就盯住了皇帝的私房钱。
不管什么事情走了极端,就变荒诞可笑了。
老学官们认为皇帝富四海。就不应该有什么私房钱以变着法儿地搜刮皇帝。一应地赏赐都要捎带上内库。宗室地开支用度也要动内库。没有过多少日子。小皇帝就已经穷地一贫如洗了。
从名义上来说帝确实是天下共主大明正统。可实际上呢?控制地地盘只有那么一点儿。开支却大地惊人。整个南都地各部各司都要正常运作。常备军和战争都要钱。虽然可以从国库里边支取。可小皇帝地私房钱也是文人们地目标。
大行崇祯皇帝地时候皇帝皇后这口子准备了三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