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事出有因(第1页)

与他所看重的张居正和初幼嘉两人一样,顾璘少小就颇具才名,被誉为“金陵三俊”之一。而且,他既工于诗文,又好提携后进学子,在江南一直享有“儒林领袖”、“文坛祭酒”的赫赫盛名,在士林清流中的人望一时无两。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当学习圣贤之书日久,自认为道德学问已经可以修身齐家之后,都会想着要以平生所学治国平天下了。这一点,顾璘也概莫能外,甚至可以说,因他有远胜常人的大才,加之科场得意,少年登第,这种兼济天下的功名事业心就远比一般人为重。他于弘治九年刚刚二十一岁之时便荣登金榜,高中进士,后攀附时任内阁首辅的李梦阳,一路扶摇直上,直至就任正三品的湖广巡抚,成为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升任六部九卿甚至入阁拜相都指日可待。可惜,一直官运亨通的他却在嘉靖初年开始的那场“大礼仪之争”中一时糊涂,拘泥于传统的礼教观念而站错了队,从此便原地踏步,一直被压在湖广巡抚任上不得升迁。到了嘉靖十八年,身为“议礼派”的夏言出任内阁首辅,当年礼仪之争的旧帐又被翻出,他被调任南京刑部尚书,官秩升到了正二品,实权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过不多时,夏言又以他在南京翰林院任职期间曾主持江西乡试,被人指控与举子内外勾结,纳贿舞弊为由,干脆将他南京刑部尚书的闲职也一并革去,一个跟头跌到了老家应天府上元县,成了一位管领山水林泉的乡村野老。

论说官场之中的关系错综复杂,敌我恩怨之间,根本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局,一个赋闲多年、行将入土的官场倒霉蛋,或许会因为死对头的突然垮台而咸鱼翻身,重列朝堂,指点江山。但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很难说,嘉靖二十一年七月夏言倒台,朝野上下起用顾璘的呼声日益高涨,可是接任内阁首辅的虽然是“尊礼”、“议礼”两边不沾的官场琉璃蛋翟銮,但朝政大权却落到了与夏言同为“议礼派”且同为江西籍的严嵩手上,出于与夏言同样的原因,他对顾璘的压制打击更是不遗余力。前年一场宫变之后,严嵩骤然失宠,夏言却“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次出任内阁首辅把持朝政。也就是说,致仕回乡这几年里,无论朝局如何动荡、无论首辅怎样更迭,顾璘始终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经过了这么几年的蹉跌,他渐渐地明白了一点:只要朝政还把持在江西人的手里,他便只能安分守己地管领山林,兼济天下、经国济世的夙愿再也休提了!

尽管顾璘自己也知道,除非发生一场足以改变整个朝廷格局的大乱子,一举将夏言、严嵩那些可恶的“江西佬”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