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布雷顿森林会议:英镑已死,美元当立(第1页)

一般认为,1945 年 2 月的雅尔塔会议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应该是指美苏之间的大框架。而在更早的 1943 年至 1944 年,美、英两国便确定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方案,大致绘制出了战后的金融版图,日后西方阵营内部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便源于此。在战事正酣的 1943 年,美、英两国的「文斗」也已经全面展开,其标志物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支配权——直白点儿说,就是有谁来垄断货币的「生产」。

当年 3 月,英国率先提出了「国际清算同盟方案」,由于这一方案由英国财政顾问、经济学家凯恩斯制定,故又称之为「凯恩斯计划」。其主要内容包含三部分:(1)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国际清算同盟,以清算制为基础,各国间的债权、债务通过联盟账户进行转账结算;(2)由联盟发行国际货币「班柯」(Bancor),作为清算单位,「班柯」等同黄金,可由黄金兑换但不得以「班柯」兑换黄金;(3)联盟会员国在同盟承担的份额以战前三年贸易平均额的 75% 来计算;(4)不需要以黄金或外汇储备缴纳份额,只需开设往来账户,通过转账清算官方债务债权,国际贸易中顺差国需将盈余存入账户,而逆差国则可申请透支,各国透支总额度为 300 亿美元。

一个月之后,即 1943 年的 4 月,美国提出了由财长助理怀特制定的「国际稳定基金方案」,简称「怀特计划」。这其中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 4 个方面:(1)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以基金制为基础,由各会员国以黄金、本国货币及政府债券缴纳,认购份额取决于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及国民经济收入大小;(2)由基金发行命为「尤尼它」(Unita)的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尤尼它」之间的比价不得任意调整;(3)基金帮助会员国平衡国际收支,方式是由会员国向基金申请购买所需的外汇,而其数额不得超过它所缴纳的份额;(4)会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同缴纳份额成正比。

两份计划背后所包含的信息是:英国在国力衰退的情况下,企图通过一种国际多边清算体系,稀释美国由于大量资本流入而形成的经济优势,在国际金融领域与美国分享权力,最大限度地维持战前美欧双核心的局面。而美国则自恃有巨大的黄金储备,打算建立一个完全由美国占统治地位的战后国际金融体系。

美英之间激烈的争吵从 1943 年 9 月一直持续到 1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