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节 回顾:货币视角下的 20 年代(第1页)

让我们来换一个视角,重新梳理一下 20 世纪初的历史。

伴随着早期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最早在荷兰和英国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货币金融体系,时间大致在 19 世纪。1816 年,英国率先制定了《金本位制度法案》,金融产品的价值依附于信用而不是伸手可触的实物之上。

与农耕时代不同的是,现代人可以在信贷体系下从银行贷款创业及维持运营,并且现在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规则,所需自有资金并不用太多就可以滚动起来做出很大的生意。而古人要做这样的事就太不容易了,没有发达的信用体系,要做大生意就先得设法积累很大的本钱才可以推得动,有了商品,买的人同样需要先攒一笔钱。打个比方,这个时候,经济的发展就像是在地上推一只箱子,而金融的价值,就在于给这只箱子装上了轮子。

金融体系更为重要的一个进步在于后来由央行发行纸币,以国家政权而非贵金属作为信用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货币的载体问题。相对金银,纸币的印制几乎是无成本的,理论上说,经济发展不再会因货币量不足而存在上限。央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统计以及通过数学建模进行预期,这些也都因纸币的发行而具备了可操作性或是过程被大大简化。当然,在最初,这一转变未必是建立在人们的主观意愿之上的。

传统上的金本位制是金铸币本位制,即以黄金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枚金币都有法定的含金量,不同国家的货币以含金量决定比价;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以把手头的金子交给国家货币铸造厂按法定含金量铸成金币;金币具有无限制的支付权利,在国际贸易中可以自由流通。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期,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陆续都实行了金币本位制。当时的经济规模对货币的需求量还没有超出贵金属货币的供给量,而由于金币可以随意铸造和熔解,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可以自发地满足流通的需求,而自由兑换和自由流通则保证了币制稳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性。金币本位制货币体制所带来的稳定,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实体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

只是在 1924 年至 1928 年之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地透支了国力,欧洲国家手里所剩的黄金已无力再维持之前的金币本位制度。为防止黄金继续流失到美国,黄金在贸易中的流通被禁止了。

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转而实行金块本位制度,即以黄金储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