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二十三年,也就是 1843 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
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翻土准备春耕之时,挖出来一个不起眼的古墓。墓中最大最显眼的物件是一个高约半米、通体黝黑泛着青色光泽的鼎。鼎的内壁密密麻麻刻满了字,董春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字不识一个,但他知道这是个稀罕物件,老辈子人都说了,土里的宝贝,越是带字的越值钱。嘿,这口鼎估计能让他娶回一个白胖的米脂婆姨哩。
谁承想,这口鼎从出土见光的那一刻起,几经转手,经历了 100 多年,伴随沧桑巨变,历经数个时代,碰到了各种奇遇,如今安静的躺在了故宫博物院中,成为镇馆之宝之一。但今天故事的主角不是它,却又与它息息相关。在我家传反骗笔记《杜骗新书》中,有个关于绝世神偷的故事,而故事的开始,就出现了这口鼎。
原来,这口鼎还真是个无价之宝,从古董商人口中得知,这口鼎是西周时代的青铜器,是当年周宣王即位之初,颁赠给其叔父毛公的,又名毛公鼎。而鼎内侧的铭文多达五百字,描写了周宣王为什么要赠鼎的来龙去脉。那古董商给了董春生足足三百两银子,带走了这口鼎。
这期间,有村民告官说董春生私卖国宝,再有知县收受贿赂耳充不闻,一路兜兜转转几经转手,在咸丰年间流传到了京城,到了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手里。陈是花了足足一千两银子购得此鼎的,一直藏在府中密室,鲜为人知。但陈病故后,已是光绪年间,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用各种手段逼迫,以几乎免费的价格将毛公鼎归为己有。今天要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端方身上,他因古董而发家,又因古董而惨遭报应。
这端方是谁呢?是朝中官居正一品的两江总督。这两江总督是个什么官职?说出来吓人一跳,清朝坐过这个位置的有: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知道权势有多大了吧?到了光绪三十年,也就是 1904 年,才 30 岁出头的文官——端方,上书朝廷,陈说见解,得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赏识,皆认为他是「社稷之士」,加以重用。委任江苏巡抚,摄理两江总督,一时间风头无两,显赫尊贵。
这端方酷爱结交名人雅士,醉心于收藏,是金石学中的行家里手。当时京城流行一句谚语:「六部三司官,大荣小那端老四」。那端老四指的就是京城中有名的顽主,端方。他是满洲正白旗人,被誉为晚清「旗人三才子」之一,是好古敏学之士。上任第二年,清廷派出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期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