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马钧改造织绫机 青史留名天下巧(第1页)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也有引申为有德行或者有才能的人,不会把什么事情都放在嘴巴上,马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马钧,生卒年不详。字德衡,扶风人。出身贫寒,因为从小口吃,所以不善言谈,但极富观察思索能力,在这一点上马钧和战国时代的韩非很类似。马钧出身寒门,早年生活比较贫困,长时间住在乡间,正因为如此,马钧得以和劳动人民接触广泛,所以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改革。

“马钧,你不是说一机巧之物要献给大人么?”华歆提点马钧说道,华歆和戏志才一起负责内政,对工场的事情比较关心。

马钧上前一步,拜道:“小人~人有~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大大人织~绫的问题。”

“果然还是由马钧解决了这个问题啊~”寇邵心里暗喜,于是寇邵上前一步,来到马钧面前,“马钧先生,你难道有什么好办法改进现在使用的绫机么?”

“不~不~不错~”马钧说道:“小人~人斗胆,请大人~~人去织绫~绫的工场~看一看~”

寇邵心里立刻有了底,马钧既然提出让自己去看,那么说明他已经有了成熟的产品给自己看。“糜竺先生~你有没有兴趣一起去工场看看么?”寇邵笑问。

糜竺微微一笑,躬身说道:“小人还有一些私务要处理~恕小人无礼~”说罢糜竺后退三步,然后再转身离开。这是当时的礼仪,如果直接转身离开是极不礼貌的。

看着糜竺远去的背影,寇邵微微一笑,“你走吧,等下次再来的时候就不是来和我讨价还价,而是来求我了~”随后寇邵与戏志才、华歆和马钧一起坐马车前往工场。

“来人呐~牵马车来~~”戏志才说道。

“诺~”侍者应声而下,不多时,一辆两匹马拉的两轮马车就出现在府门外了。

前两年某个M族分裂分子写了篇文章,主要讲中华古文明全面落后于欧洲古文明,其中一个论据便是中国古代造不出四轮马车。这一点在网上流毒很深,以至于那些异时空作者把主角送回古代后所做的事中必有一件:造出四轮马车且受到古人广泛欢迎。

这里有个问题:四轮马车技术一点都不复杂,对于一个发明了指南车和船舵的古文明来说,不能造出四轮马车就像能造摩托车却不能造三轮车一样不可思议。事实上春秋早期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