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南京以牙还牙一
初冬的阴霾笼罩着古都南京,阵阵江风瑟瑟吹得万木凋零。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
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30年代的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这里更是商贾云集、高官众多。
说到高官,高官马上就出来了,这不,眼下就出来了一位:
百子亭的唐公馆,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静静地驶出了大门,辗着稀疏的落叶向着中山门外急驶而去,国民政府军委会执行部主任唐生智,身着笔挺的一级陆军上将制报,此刻就端坐在车中。
他望着车窗外灯红酒绿的金陵闹市从眼前闪过,嘴角浮起一丝难言的苦笑:
这里还在歌舞升平,似乎浑然不知几百里外,中日两**队正在殊死搏杀,浴血沙场。不过也难怪,当初日军曾扬言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
淞沪抗战开战之初,蒋介石就胸有成竹地向全世界保证:上海起码能坚守3个月!
眼下,3个月快过去了,老蒋又亲自披挂上阵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直接指挥淞沪抗战,这么一来,确实让国人松了口气。
其实,唐生智心里比谁都清楚,上海之战败局已定。
上海战事最紧张的时候,**连连失利。上海作战本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展开的,要想把敌人阻止在上海一线是办不到的。这个道理,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
早在淞沪战事开始时,向为军委会执行部主任的唐生智曾建议:“抗日战争只能打持久战,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可以用3个人拼他日本1个人;日军攻城掠地,假设占领中国1个县城用50人守卫,占到最后日军兵力就分散了,拖也可以把日本人拖死。最后胜利一定是中国的。”
陆军大学校长,当时中国的著名战略家蒋百里十分器重自己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时的这个得意门生。他非常赞同唐生智的主张。
接着,在上海还未撤守之前,唐生智又以他不同凡响的战略眼光报出了进一步的战略设想:以上海、杭州湾为第1线;以昆山、无锡、苏州、杭州一带为第2线;以江阴、镇江为第3线;以
南京、京杭公路为第4线。各线部队预作准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