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胖子的牢狱之灾(第1页)

此事缘起于推恩令的颁行触怒了一部分有切身利益关系的人。便有人告发主父偃贪污收受了淮南王、衡山王等诸王厚礼,有参与谋乱之嫌,复逼死齐王,罪在不赦!

公孙弘与主父偃在朝堂上素有嫌隙,便以此作文章,向上参了一本。刘彻可能也是有心偏坦,但大汉朝律法严明,刘姓宗族不满的情绪沸沸扬扬,只有先将主父偃关押了起来,待廷尉府审讯。

公孙弘此人虽才能出群,颇有建树,尤其他“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永垂后世,而为后人所一直敬仰称颂。但他为人却是令人不敢恭维。记起有一次,汲黯曾当着我们大家的面道,“齐人(指公孙弘)多诈而无情实,始与我等建议,又皆背之,不忠。”指公孙弘反复无常,矫饰善变。当时大家也只是付诸一笑而已。并没有特别在意。

他虽然位高厚禄,但生活节俭,家无余财,世人不知情的都夸他贤明。然他为人实则外宽内深,伪善,做足了表面功夫。朝中无人不知其两面三刀,见风使舵的个性。

历史上公孙弘阴谋“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就是他这种伪善与嫉妒心理的写照。

董仲舒是世人公认的大学问家,在研治《春秋》方面,成就远超公孙弘。又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议,而深得皇帝之心,世人称颂。公孙弘深为嫉妒,董伸舒性格廉直,又十分厌恶公孙弘口蜜腹剑的做派,每每就对他不假辞色,公孙弘怀恨于心。正巧,胶西王刘端骄纵不法,屡次迫害朝廷派去的官吏。公孙弘便向皇帝谏言:“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刘彻认为有理,应该以儒家思想对胶西王及胶西荒蛮地方的百姓进行教化。便把董仲舒派到胶西为相。从此董仲舒的仕途就断送了一半。董在三年前就已到胶西为相,而后他也懂得明哲保身。一直深居简出,每日只与弟子们研习经义,不过多地参与胶西国政治,因此倒没有受到胶西王迫害,如今蕃国已分,他也就可以重返长安了。

从最近的上疏可以看出他有复出之心。他对民生经济作出的另一篇策论,提出“盐铁均归于民”,又获得了采纳。看来刘彻也是有重新重用董仲舒之心?

我一边听吕蒙讲长安的现状,一边尽量使头脑保持在清楚状态进行思考。

历史上公孙弘杀主父偃在前,徙董仲舒于后,我以为主父偃之事应该会就此了结了。而没有加以防范。却不知历史被打乱,散碎得人根本握不住它的脉搏走向。就像河水虽然浑了,依然会沿着它既定的河道流淌,历史总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