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军在天兴三年十二月底收到的那封信真的只是巧合?”
王九郎的后半生几乎每个月都被人问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出任了游骑兵学院的院长之后,那些各个部队选上来的尖子最感兴趣的就是当年书面资料留存极少的辽东战事。作为跟随着李雪鳞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当事人,海军陆战队中将王九郎不得不在每年的新生大会上将讲给上一届听的故事再重复一次:
“那次从表面上看真的只是巧合。昔只兀惕调动的部队规模很小,行动也隐秘。大家知道,苏合人生长在漠北,善于循迹追踪。我们游骑兵的流动监视哨一般布设在苏合人警戒圈五公里以外。这个距离恰好能掌握敌人大部队行动,敌人就算察觉了,赶到也有段时间,留下的踪迹容易被风雪掩盖。但正是因为距离较远,如果敌人只是小部队行动的话我们就很难发现。尤其是那次昔只兀惕向南方派兵,那不是我们的监视重点。总之,我们确实没掌握到十二月初昔只兀惕四支千人队分两路南下的动向。”
“报告。您说‘从表面上看’,难道还另有隐情?”
每次都会有学员这么提问。王九郎便会将那套千锤百炼的解释搬出来,顺便给这些新兵面前的老鸟、游骑兵面前的菜鸟上第一节理论课:
“没错,其中有另一层意义。如果要打个比方,我们游骑兵是前线指挥官和后方司令官们的眼睛和耳朵,是撷取情报的指尖。因此我们本身就成为情报过滤、筛选、分析的第一道关口。也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长官们急需什么样的情报。换句话说,一个合格的游骑兵除了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战术素养,也要有战略层面的眼光,这样才能去积极挖掘信息。事实上,当时我们所有人都是像元帅所说那样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包括他本人。”
每次王九郎说出这句话,下面照例会响起不满的骚动。这位只存在于国防军历史上,却不存在于共和国历史的元帅已经成为一个不容有瑕疵的传说。只有王九郎这些跟随他历经各个战场的元勋才能理解他也只是个凡人,也需要花时间成长的事实。
“肃静!”王九郎一般会等上一分钟,然后大喝一声,继续原来的话题,“战略素养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能不能根据外部环境和敌人的行动规律进行有效预测。很可惜,那时候我们都是菜鸟,我这个游骑兵大队长甚至还不如现在的你们,有机会在军校进修战略战术理论。我们给夏军的假情报却碰巧猜中,背后的原因就是元帅本人率先领悟了这一点,结合当时的形势在下意识中做出了判断。然后结果正像你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