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山洪的终点(第1页)

黄杨那边的战斗只比一师晚了几分钟结束。两支部队因为主官性格不同而打出了颇值得玩味的战例。李铁胆一连数场硬战,拼实力拼到极限,靠着大量杀伤敌人使之崩溃。细算下来,如果加上驱赶败兵自相残杀的数目,这一万人在两个小时的战斗里取得了杀敌一万三的惊人战绩。

而黄杨讨巧得多。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钻空子。先是从阻截中溜了过去,肆无忌惮踏了敌人大营。在一师顶上后,又看准时机横扫敌人后军。

当那些令人胆寒的枪骑兵出现在眼前时,一直没捞到正面交锋机会的苏合人竟然有些高兴。仗打到这个份上,傻子都看得出来大营里的本队是强弩之末,真正的生力军是这一万三千人。战争输了没关系。草原上你来我往打了几千年,只要人没死绝,就有东山再起的一天。胜利,当敌人出现在面前时,一个勇士第一反应必须是对这场战斗获胜的渴求。

如果指挥后军的两个万夫长有那么一点战略头脑,在整体败局已定,敌人达成战略目标不可避免,而且敌我战损比极端到不像话的情况下,最佳选择是果断撤离。将一支军队投入到眼前对敌人难以造成较大损伤的战斗,或者留作未来的战略反击部队?后一种看似屈辱的选择才是一名将军应有的思考高度。

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因为文化习俗而形成的作战思维想要有所改变,很难。两个万夫长也不例外。退一万步说,即便他们俩人脑筋转过弯来了,回到部族里也是受人唾弃的胆小鬼。苏合人崇尚的是战斗至死的勇士。这倒也不难理解。在严苛的生存环境中只有不断抗争到底才有活下去的希望,稍微一点松懈就有可能意味着整个民族的灭亡。

但这只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不是百试不爽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规律、准则只具备有限的普适性。对象、空间或时间的跨度、随机变量,其中某个重要因素的变化就能让结果面目全非。

苏合人遇上李雪鳞就是这种情况。虽然双方装备都在同一水平上,但国防军的作战理论和他们的相比,大致就是金茂大厦和911后双子楼的区别,差了有八十多层。直接后果便是苏合人长久以来的思维定势被瓦解了,一场又一场看不懂的战争葬送了全族一半以上的人口。这次也不例外。

黄杨的横向穿插对于苏合人来说绝对是个新鲜事物。以骑射为主的游牧民都喜欢留出足够宽敞的战场空间,进退才能自如。最关键的是不能让敌人轻易抓到软肋。像这种横插一刀挡在冲刺中的骑兵面前,转个身就开始迎头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