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觐见皇帝(三)(第1页)

太宗此等聪慧之人,李林龙一说让太子当名誉堂主,他瞧了一眼太子,心中暗想,看来这个主意和治儿脱不了干系,这是为太子培养一批嫡系人才。治儿有如此想法,对朝廷也是幸事。

想到这里他应道:“此事甚善,不知所学何为?”

李林龙应道:“学堂应分四学,就是学习四个专长学问。一、政策学。学习大唐律令和历代法律,学习历代治理经验,培养忠于皇上和朝廷的府县官吏;二、经济学。学习新式经济发展理论,培养有头脑、有胆识的商人,负责与其他各国做大宗生意,为治理国家经济培养管理人才;三、军事学。培养一批能文能武,忠于皇上、朝廷,善于兵法的将才,为大唐军队输送懂军事、擅作战的将领;四、机械系。培养一批可以制造新武器和研发技术的人才,为大唐军备发展和民间技术提高造就一批能工巧匠。这四系所学基本知识有算术、兵法、论语三门,其余则是分类专业知识。通过授业,使其把忠于皇上、忠于朝廷、忠于大唐当成天责,从能力上使他们学有所长、擅于谋略、熟知计谋,可当大用。”

李林龙话一说完,唐太宗陷入思考,他在衡量此提议的利弊,而大司马长孙无忌插话道:“陛下,臣以为此事劳民伤财、毫无意义,国子监已经设有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共招学生二千余人。各地方州县也开设学堂,此外还有各地私学。学生学习的科目,也有专业课程和儒家经典,这些知识已经教会学生学有所长、忠君爱国。既然有这些学堂可以培养人才,现在何必在办个什么新学堂劳民伤财、岂不多此一举?”

李林龙刚想反驳,太子却抢先发了言,他应道:“儿臣认为,国子监六学不是不好,然观之所学内容,不能及时应用于朝政,那些毕业的仕子还要勤加磨练,始能成器,而李林龙所提新学堂不但培养专才目标明确,而且直接便可以在学习阶段实践磨砺,这些学子毕业时才干已经略有所成,能够胜任所担当职务。如果再加点时日,便可成为栋梁之才。所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国子监诸学走的是老路慢路,而新学堂走的是新路快路。符合朝廷的实际需要。”

李林龙万万没有想到,太子的思想竟然如此开化,而且所言句句富有开拓精神,他暗自思道:“李治也非等闲人物,我小瞧他了。”

太子李治继续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既办新学堂,就要力求新字,此学堂招生渠道大可放宽,朝中青年才俊,各地青年才子,但凡有一技之长,只要通过入学三关才华面试,无论出身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