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元帝好戏连台(第1页)

天元皇帝宇文赟待赈灾之事全部安排妥帖后,终于在群臣的“哀求”下结束了他在天兴宫的“自罚祈罪”活动。可他回到长安城的第一件事不是上朝理政,而是摆驾道会苑,并命在京高官全部随行,要在那里举行道教神祗的祭祀大典。许多官员来到道会苑这才发现,苑内居然新建了两尊巨大的塑像,其中一尊是道教的太上老君像,另一尊却是佛教释迦牟尼像。兴建工程显然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了,因在皇家禁苑之内且做了严格的保密工作,故而并不为人所知。而两大教派的神化鼻祖居然同立于一处,更令人惊诧莫名,不明白天元皇帝要唱哪出戏。

小皇帝宇文衍及其随员自然也来到了现场,在等待仪式开始的过程中,司马泳对此怪相的给出了一番推测解释。在六年前,也就是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在北周曾发生过三件大事,一件是武帝宇文邕的母亲叱奴太后薨逝了,第二件是卫王宇文直谋逆政变,第三件是以捣毁佛、道二教神像为标志的武帝灭佛运动的大幕开启。其中第一件和第三件事结合到今日看,是有着某种联系甚至是刻意的安排。

叱奴太后虽非太祖宇文泰的正妻,却是武帝宇文邕的亲生母亲,武帝即位后就对叱奴太后礼敬尤佳,极尽孝道。加之在诛杀权臣宇文护、夺权亲政的过程中,叱奴太后的帮助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叱奴太后的薨逝,让武帝悲不自胜,坚持要按照古礼为母亲守丧三年,三公六卿率百官以国家大事要务须臾离不开武帝为由,劝谏要求变通处理,请武帝在朝戴孝,避免耽误国事。但武帝却固执己见,让许多大臣诧异。当时武帝亲政经年,正在励精图治的关键时期,政务繁钜。志存高远的武帝能在宇文护的淫威之下隐忍十二年之久,何以不能克制一下丧母的哀痛,以国家社稷为重?

也就是在那一年的年初,几乎与天元皇帝闭关相同的时间段内,武帝移住进了“倚庐”,也就是为守丧而搭建的草房,也过了一段类似“自罚祈罪”的非正常起居的日子,远离政务,也不见朝臣。唯一不同的是,武帝是真的食则糙米,寝则柴薪,不似天元这般有名无实。

武帝何以如此呢?司马泳分析认为,武帝其实是要借此机会清清静静地深入思考一个关系到百姓社稷的家国大事——灭佛。

沙门之害由来已久,北魏太武帝之所以灭佛就已证明了佛教与国家争力的严重性。只是太武帝操之过急又手段残暴,其后引起的反弹竟比不灭佛还要严重。有鉴于太武帝的经验教训,也因民间信仰问题的事体太大,得罪佛祖武帝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