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1页)

周家窑坐落在一片洼地里,在宁县县城东北方向,离县城有五里多地。由于地势较洼,如果离的较远,即便是站在高处也很难看到这个屯子,这大概就是把这个地方称为窑的缘故吧。

虽说名字叫周家窑,可这个村子里百十来户人家偏偏没有一户是姓周的,多少让人有些怪异。

周家窑最大的财主是赫老六家,在宁县也算是首富。

赫老六本是旗人,老人们说好像是什么王爷的后裔。祖辈上在“庚子之乱”前后来到了宁县,在城里置办了不少产业,又在周家窑买了田宅,成为了当地一方富贾。由于家境富足赫家子孙几乎多是读书留洋,赫老六几个亲兄堂弟都在省府关内做官的做官当政的当政。只留下赫老六一人在这里,也算是继承祖业吧。

赫老六儿时也跟兄弟们住在县城里的赫家大院,一起上家族的私塾,读些《千字文》《百家姓》。稍大一点也读了几天《四书五经》,只可惜好景不长。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迷恋起书馆戏院了,不但经常看戏听书,自己也是弄萧抄琴,整天是玩心十足。等到了稍微懂得男女之事的年龄,那更是没有了正事,提笼架鸟,寻花问柳。虽然已经是民国了,但是八旗的遗风却在他身上得到彻底的体现。

赫老六人长的不算是高大威猛,五官倒也周正,中等身材,喜好穿金戴银。由于通晓风花雪月,也算是风流倜傥。仗着自家富足,尽情的吃喝玩乐,花钱如流水般,城里戏园妓院对他来说如走城门一样。更有那些想在赫老六身上捞点钱财的贱女人,和他也是明来暗往,有个胆大的小寡妇竟然把家里的钥匙给了他,这让赫老六更觉得他自己是花中的魁首魅力无穷了。

爹娘看着着急,忙着求人说亲事。城里正经人家大多都知道赫老六德行,媒婆跑断了腿也没能说动一户好人家。最后还是在较远的山屯里找了一个姓蔡的土财主闺女。一是在山屯里不知道赫老六在城里的所作所为。二是蔡财主听说赫家财势俱全想攀高枝,所以就急忙择个日子就把女儿嫁了过来。

娶亲以后,赫老六回到了周家窑赫家大院和爹娘一起住,但三天两头还是往城里跑去会自己老相好的。媳妇是屯里姑娘老实厚道的有些过分不敢多言,老两口则对他是软硬兼施,可对这个赫老六不起丁点作用。

老两口只好盼有个孙子也许能栓住六儿子的心,可是十年八年都过去了,等到死也没有盼到这个孙子。

村里人都说是赫家六媳妇是不会下蛋的鸡。其实有知情的人知道,那是因为赫老六逛窑子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