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不是城,是一个镇,在苏南平原中部。这里水多,地肥,盛产稻米鱼虾,适宜养人活口。蒙城地域不大,却有名气,一则,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蒙城之名由此而来。二则,京杭大运河从镇中经过,镇南镇北有铁路和公路,水陆两路设置了码头、车站,蒙城与外界的交通因此便利,不但本镇人走南闯北成为常态,一些异乡人也慕名前来,或观光,或贸易,或落脚讨生活。早年有个说法:无锡是小上海,蒙城是小无锡,可见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
起初,蒙城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后来,外地人陆续进来,找到活计,不走了;周边一些农民陆续上来,找到活计,也不走了。那些世代居住在此的蒙城人,是容不得有人来挤占他们的地盘的,这些人便在古街道两旁建房搭棚,安家落户,蒙城地界遂有了巷子弄堂。这些巷子弄堂不单住着人家,也开设了各式店铺。运河两岸,原先是滩涂地,后来建起了码头,办起货物转运站、牛场和屠宰场,再后来又有了住家和商户——蒙城因此“丰满”甚至“臃肿”起来,并逐渐有了“城”的格局。
人们习惯将古街道称作大街,将另外几条稍大些的巷子称作一街、二街、三街、四街,其中数四街最热闹——因为全镇独有的一家澡堂和一座电影院就在里头。四街朝南走五六十米,便可看见大运河。河道上,各种船只穿梭不歇,几条货船停泊在码头两边;河堤上,柳叶垂地,水浪拍岸;石板路上,行人如织,人语喧哗,各地口音都有;一些人坐在树阴下喝茶、下棋、谈天说地;生意人讨价还价,在拥挤和喧闹中进行交易。泰定桥在不远处,这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石拱桥,桥面凹凸光滑,桥体斑驳坚固。
泰定桥北岸东侧,有零星商户和一两家工厂,再往东去,便是吕小蒙的家——青砖绿瓦,单户独院,院墙用碎石乱砖砌成。院子前面,有一条小路通向大运河,两边是菜畦,河边有一个可供两三人驻足的石墩码头。
吕小蒙家有三间房子,对着院门的一间,前后贯通,中央摆着一副八仙桌凳,旁边两间被隔成前后两部分。东边那间,前边是灶间,土灶、竹柜、水缸,凡厨房里该有的东西,这里也都齐备;吕小蒙的外婆住在后屋。西边那间,前边是吕小蒙的父母吕德全和陈志萍的卧室,后屋是吕小蒙住的地方。屋里的家什有些陈旧,却摆放得整整齐齐,擦拭得干干净净——这都是因为屋里有位勤快人。
蒙城镇上不少人家吃着商品粮,同乡下人家比起来,日子自是滋润些,但在那个年代也说不上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