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序
21世纪末至22世纪之初,是科技文明飞速发展的时段。
交通压力,让飞行车从概念设计到批量生产,经历了十年。
能源匮乏,让核能技术从军事应用到日常应用,经历了二十年。
人口膨胀,让星球移民计划从规划到实施,经历五十年。
......
凡事都遵循因果关系,只是谁都不知道下一个推动历史车轮的因是什么因,又会生出什么果来。十年前,火爆异常的职业——脚本师,在zf的打压之下,逐渐销声匿迹。
21世纪末,光的七原色引入计算机领域,颠覆了传统电脑的概念。控制七原色衍生出来的七种状态,与控制电流的两种状态相比,无疑更为复杂,计算机结构也
相对更为复杂。然而,这些在以几何级攀升的计算性能面前,被忽略了。传统电脑所遇到的电子元件散热、晶体管集成度的问题......在光晶体面前,都不成为问题。理论上说,只要制造工艺的支持,光晶体可以无限的集成下去。
而当人类在制造出更为精致的纳米机器人后,微观领域的制造工艺进一步提升......
直到22世纪初,人们终于将一堆光元件组装成了一台计算机,我们称之为“光脑”。最初的光脑没有平民化的输入输出设备,人们将机器码写入磁碟中,让它读取,计算后,结果被刻录在另一张碟片中。人们发现光脑处理数据的速度几乎达到了某些国家实验室大型机的速度,而它的体积仅有一张桌子的大小,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它还有很大的性能提升空间,体积也能缩得更小。光信号在远程传递时,没有电信号的损耗,且速度更快......
想一想,还有什么理由会不为之疯狂呢?!
这是全人类的财富。
光脑设计之父“易博士”在全球计算机技术峰会上,将他所领导的团队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公布出来。这个讯息如一颗核弹爆开,瞬间蔓延全世界......
直到现在,人们真正理解易博士当年疯狂的举动,所有光脑的研究成果都在第一时间被拿出来分享,很多国家合作成立了研究室,光脑被迅速普及到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
光脑能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使得做事情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无业游民的群体越来越庞大,我们每个月领取zf救济金过日子。当然救济金是有阶层限制的,18岁以下的人群,除了可以获得生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