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好。”张泓已经沉醉在了历史寻找蛛丝马迹,来验证某些事情的乐趣之中了。
确实啊,这样的推演,容易上瘾。
“老张啊,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吗?”赵城询问道。
“行了,你别卖关子了,我正听得津津有味,你不能断了。快说王羲之的初心是什么?你的团队又领悟到了什么?”张泓询问道。
“其实也没有领悟到什么,不过是感觉有个好玩的事情罢了。”赵城说道。
“说说看……”张泓好奇极了。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第一任老师教出来的孩子应该是跟父母的偏好相似的,对吗?”赵城询问道。
“这可不一定,有些父母是学霸的,孩子都是学渣。”张泓否认道。
“可以这么说。但是王羲之是书圣,家学渊源……自然就会跟随名师,他的母亲如果真是卫瓘女儿的话……那么……是不是学习了外祖家的文风?”赵城询问道。
“这……也有可能。只是这与王羲之的初心又有什么关系?”张泓不理解道。
“如果说王羲之真的继承了卫瓘之女的文笔,也就是继承了卫瓘的笔法,那么王羲之应该非常好奇外祖家的事情,尤其是外祖父一切有关的信息才是。毕竟……蔡邕和钟繇对于王羲之而言,不如卫瓘来的近,而且卫瓘是大名人,舅舅又是兰陵贞世子,对吧?”赵城给出一个逻辑。
“没错,按道理是这样。”张泓点着头。
“那么,我们看看王羲之的生平。”赵城如数家珍的说下去,“卫瓘有一个比法是介于草书与行书之间的,叫做相闻书,而王羲之呢?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折而用转,还是追忆他的外祖父卫瓘呢?”
“有道理……很有道理,这两位都是行书的高手,王羲之的第一行书就是《兰亭集序》。”张泓点着头。
“当年卫瓘灭西蜀的时候,得到了诸葛亮的《八阵图》,后来卫恒《四体书势》后,卫烁写了《笔阵图》,这里面很有意思,从八笔转到四笔,再到七笔,其中是卫瓘到卫烁,少了一笔,而这一笔,传闻是鹅毛一般的写法。若是……卫夫人点鹅眼睛的典故没传错,那么王羲之喜欢鹅,是真的喜欢鹅呢,还是卫瓘在研究《八阵图》和蝌蚪文时候,缺少的那一笔类似鹅毛一笔的书法模式呢?”赵城的询问让张泓久久不得开口。
“如果你说的是真的卫夫人或许交给王羲之的《笔阵图》其实就是卫瓘所得《八阵图》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