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体验劳动叹时艰(二)(第1页)

呼维民定睛看去,李汉庭草莽出身,书法显然是后练的,十足的“老干部体”,写出来仍有几分枪林弹雨之气,龙飞凤舞的没啥章法,特别是那“重到”二字,看上去活像“重创”。他对赵德柱说出了自己的感觉,赵德柱说,自从老领导来过之后,东山机械厂就被踢出了军品生产的序列。

参观过后,厂史馆出口处摆放着宣纸和笔墨,赵德柱对呼维民说,知道呼主席书法很好,给我们也留个墨宝吧。呼维民看了看李老的题词,摆了摆手连说不敢,赵德柱也没有勉强。然后,他们走进了机械加工车间,在车间的尽头,呼维民远远地就看到了那块“马千里小组”的牌匾,牌子还是当年那块,只是年代久远,上面的红色油漆有些斑驳。马千里,是当年太行山根据地著名的“劳动英雄”,毛主席为他题过词,朱德总司令为他颁过奖。

迎接他的,正是马千里小组的现任组长秦勤。

赵德柱介绍:“这位就是秦勤,我们厂的技术能手,北梁市特级劳动模范、朔方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称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今天她就是你的师傅。”呼维民说:“我们认识。当年,她是我的徒弟,而我的师傅是她父亲。这台铣床,也还是当年的那一台。”赵德柱说,没想到你们还有这么一层的关系。

秦勤早已为呼维民准备好了工装。呼维民接过来穿上,正好合身。呼维民把一只箱体工件毛坯搬到万能铣床的工作台上,固定之后,把手套摘下来。秦勤说:“机床操作禁止戴手套,看来你的基本常识还没有忘。”呼维民说:“哪能呢,有些东西,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秦勤说:“有些东西,过去就过去了,没有必要记住。”赵德柱听他俩说话像打机锋,猜想其中有些故事,本想知趣地走开,却又怕冷落了呼维民,在一旁站也不是走也不是。秦勤给呼维民讲解工件的加工程序,这个箱体是工厂最近承揽回来的,高速动车上的行走部曲轴箱,在这道工序要铣两个内孔,三个端面,需要两次定位。秦勤拿过图纸,给呼维民看粗糙度、同轴度、公差等要求,问呼维民:“你说说,这种情况下,第一刀要多高的转速,多大进给量?”呼维民挠了挠头,说了几个数据,不好意思地表示,这么多年,真的记不准确了。当年标注的是光洁度,如今都改成了粗糙度,就像我的老脸一样。秦勤笑了笑说,我还以为你早就忘光了,看来你还记得一些。呼维民说,我的专业学的就是机械制造,只是这么多年再没有干过。秦勤随后动手调好了铣床的刀具、转速和进给量,对呼维民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