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四章:为港片,制定【电影银行】计划(第1页)

第二章来鸟,明天不知道停电不,反正只要不停电,那么我就不会停更的,谢谢支持!!

香港电影在90年代中后期为什么会沦落,并且在21世纪连香港本土市场都失去呢?这个问题不止几个人在探究,很多人都在思考。

归根结底其实就那么几条:

1.最重要原因:商业功利主义

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这句话并没有错,但在香港,因为其在政治上处于内地与英国政府之间的边缘地带,也因为香港的经济在六七十年代后迅速的发展但香港人的生活越来越紧张,追求电影的商业利益成为了香港电影人的最主要的目的,特别是在面临九七回归的历史的大前提下,香港人更希望“博”一把,因为不知道九七以后究竟会变得怎么样。

商业功利主义的最典型表现就是大量的跟拍、翻拍、重拍、续拍的出现,虽然这并非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市场特有的事情,如吴宇森在《英雄本色》成功后让“小马哥”死而复生而拍摄了《英雄本色2》,但是到了九十年代的香港,这既成为香港电影的一种重要现象,同时也是香港电影的一个致命伤口。就是这一点,使得很多烂片都陆续的出来了,没有质量的电影试问有谁愿意掏钱去看?

2.电影人才的流失与青黄不接

八九十年代之交再度的出现了香港的移民潮,同样也有不少的电影人才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如凭借《英雄本色》而崛起的吴宇森和周润发,如因《龙虎风云》使得英雄片再起风云的林岭东,如在《黄飞鸿》中宣扬了其家国情怀的徐克,以及成龙(blog)、洪金宝、李连杰(blog)、袁和平等等香港的优秀的电影人才,而这些人基本上代表了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最优秀的人才。

中年一代人才的流失,但却缺乏新的人才给予注入新的血液,更何况,因为香港电影的商业功利主义的过于的浓重与港产片的日益减少,新人一方面既缺少锻炼的机会(如吴宇森,在二十来岁时就跟随着张彻担任副导演,如许鞍华,当年也是跟随着胡金铨学习),另一方面制片商也往往不放心让他们担纲主演——这也成为了并片面繁华但整体上还不够成熟的香港电影在面临困境时的两难,于是,观众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往往还是刘德华、梁朝伟、黄秋生、刘青云等为数不多的观众非常熟悉的演员。

在导演方面,也是杜琪峰、刘伟强、王晶等中年一代的电影人活跃于影坛,而缺乏新导演的出现。

3.黑社会与盗版的猖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