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第1页)

7

在唐伯衡打了一通的电话后,皋头县供销社的老余,热情地接待了马新贻。

“果然少年英杰啊。刚才老唐还特别打电话给我,说你们二中的校办工厂改制,被剥离出来,准备在我这大肆收购一番。我还想老唐哪来那么大的胆啊,一问,居然是你出的主意,现在再这么一看,还真是个做大事的人。”老余那嘴跟抹了蜜似的,不要钱似的,赞扬的话脱口而出。

其实87年初的时候,物价就已经开始慢慢上涨,而供销社逐渐变得吃香起来,毕竟手里掌握了相当多的货源。余社长的一句话,有时比县里的招商局长的话都管用百倍。

那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讲的是物价上涨初期,大部分的人都在倒买倒卖赚点养家糊口的钱,还有少部分人在寻找致富的商机。

在近几年华夏执行的价格双轨制下,谁能搞到批条,谁就能用价差赚到大钱,中国的首批暴发户,就是在“倒爷”中诞生,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儿弄到在国营商店根本看不到的吸引人的商品。

最初是从乡下收鸡蛋搬回城里换粮票,或从沿海论斤称运来电子表军用帽装等物品在各大城市兜售,后来缺什么倒什么、什么紧俏倒什么。大包小包地扛着产品在火车上挤来挤去,这些倒卖行为被命名为‘投机倒把’,随之而来的便是贪污腐化,官员大肆侵吞国家财产。

一位部长级干部说,他家的保姆不敢去买菜,一花就是10元钱,看着眼晕。

一位大学毕业已经三年、每月工资70元的年轻人,26岁不敢谈恋爱,说是没钱谈不起,有了女朋友也不敢带上街,怕到吃饭时间不好办。

一对每月工资各七八十元的青年夫妇,在城里养不起一个孩子。

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教师,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到校外去卖茶叶蛋,搞生活自救。

一大批企业因原材料涨价而叫苦不迭,反过来又叫喊他们的产品应该涨价。

总之一句话,华夏很乱很乱,人民群众的不满在逐渐积累,尤其是大学生的怨气积累得更是厉害,一切都在等待着火药桶被点燃。

供销社现如今早已成了皋头县的一级单位,社长非县委书记的知心人不能出任,多少人在求着余社长供货,谁让老余欠了唐伯衡一个天大的人情未还。

“余社长,我们过来批点货,你可要大力支持校办企业单位啊。”

“那是当然的,我跟唐校长是过命的交情,只不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