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捣浆糊(第1页)

八月初,尚未拿到火器的护卫队接到了第一项任务,由最近一次比试获胜的黄启东小队派出五人,执行护送第一批黄家寨的工业品去刘家港交易的任务。

因为全程都是内河和长江热闹的航道,水路又不长,实际上并无什么危险。

这第一批黄家寨的工业品是什么呢?那就是化学浆糊。

化学浆糊除了有好的粘性外,还有防霉、防腐、防冻等性能,这是通过在配方中加入适量的防腐、防冻原料来达到的。

这化学浆糊的配方就是:每一份浆糊,淀粉10克,明矾4克,石碳酸2克,甘油4克,香精少量,水400毫升。

制作工艺是:先将明矾加少量水溶解,滤去杂质。再将淀粉、石碳酸加入明矾水中,充分调匀。用沸水一半冲入,用力搅拌至无颗粒为止。然后再加入余下沸水,充分搅匀。等到冷却至50℃以下,加入甘油和香精混匀即成化学浆糊。

由于石碳酸和甘油都是现代化产品,在十七世纪,除了黄复华之外,别人是不可能有了。所以这绝对是独门生意。

至于这制作过程,绝对是简单易行,没有丝毫的难度,老少咸宜。

每天,花费不到40元人民币,按比例带回共750克的甘油和石碳酸,和少量香精。再用掉1250克淀粉,和明矾500克,就可以制造出一百二十来份化学浆糊。淀粉6文一斤,明矾4文一斤,一天只需花费不到20文。每份浆糊再装成十个小瓶,就能生产出一千二百来瓶的浆糊。

每个小陶瓶加个木塞,用蜡密封,成本不到两文钱。黄复华提供原料,让十户黄家寨的人帮忙,依他教给的法子加工。每户每天加工120瓶左右,每三瓶给工钱一文。这样每户每天轻轻松松就能赚到40文铜钱,一年下来就能赚近十五两的银子。

黄复华每天也就花出去不到三两银子和40元人民币,得到一千二百瓶的浆糊。而每小瓶浆糊批发售价十文,和大明朝一支普通的毛笔的零售价格一致,这样就能收入十二两白银。40元一天就算黄复华在现代的日常支出,这样黄复华每天又能轻松赚到九两银子,一年就是三千二百多两。

每天1200瓶胶水能卖出去吗?那是绝对没问题的。每天1200瓶,一年也就44万瓶。按照顾炎武的估计,明末有秀才以上的生员50万名,这个数字他是按每县300名的平均数计算出来的(《顾亭林诗文集》,第21页)。至于秀才下面的童生,蒙童之流,那就更多了。就按一个生员一年只要2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