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战役之后,经过黄复华近两年的苦心经营,拉拢朝鲜李朝和蒙古林丹汗,扶持祖大寿和他的关宁铁骑,加上东江军民的浴血奋战,数十万老百姓的耕作劳动,耗费无数资源和财富,才初步形成了如今对后金的战略包围之势。尽管,只有东江军民实施了有限的攻势,其它的还都是处于防守的弱势一方。
对于这一切努力,崇祯皇帝自然是一无所知。急功冒进,刻薄多疑的崇祯皇帝此时一如既往地为着这个千疮百孔的老大帝国愁眉紧锁。
唉,如今大明朝国事艰难啊,这帮臣子们只知道拉帮结派,勾心斗角,真正为国为君的实在是寥寥可数。前两日,厂卫回报,徐光启这位老臣子如今也已是灯枯油尽,估计熬不了多久了。又一位忠厚老臣要离朕而去了。可惜,可叹啊!
崇祯不禁又想起这位老臣的往日的种种表现,自然也想到了两年前徐光启激动地进献获得玻璃秘方后成功自制“千里眼”的那一幕,感慨不已。
唉,徐爱卿开创的皇家玻璃工坊如今竟然不能给朕带来任何收入,每年还要倒贴进去数千两白银。而那些民间的玻璃工坊,据说都挺赚钱的。真不知道那帮饭桶是怎么干事的!问那些奴才,他们还个个叫屈,说是为了皇家体面,把那不合格的,有瑕疵的作品都毁去了,因为优质品率极低,所以消耗巨大。
想到这里,崇祯不禁直摇头,苦笑连连,没办法啊。哪怕是让朕的家奴太监们去督办铜矿,然后铸铜钱。这么一个美差,这些奴才也能办成一个入不敷出!
崇祯皇帝准备用工作忘掉这些烦心的事儿,他从面前的桌子上找了一摞不大重要的文件,在一个镀金的铜镇纸下拿起一张由内阁进呈请旨的名单。这个单子上写着十来个人的姓名,是关于官员升迁调动的。按理说,这样一些非高层官员调动升职的事情,既然经过了吏部和内阁的商议,他大可不必多费心思。如果同意,就直接批个“可”字,如果不同意,把那个人的名字直接划掉算了。可是崇祯皇帝纵然在这些小事上,也对臣子们很不放心,常常亲自过问,养成了事必躬亲的习惯。
他拿起这份名单来看了好几遍,还是不能做出决定。这里面有些人的名字他是熟悉的,有一些人的名字却是陌生的。他研究着那些知道的名字,心中有着太多的疑问:这个人不是首辅的同乡吗?那个人不是内阁钱某人的门生么?还有,这个人竟然自愿由御史出任外官,到底是忠于国事,还是做了亏心事不敢再见朕,抑或是出自朝中哪个重臣的授意,在外为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