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挑战性的是散热问题。如此高密度的集成电路必然会产生大量热量,而五十年代的冷却技术远远不够。李铭设计了一种创新的液冷系统,利用特殊的冷却液和微型循环泵,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这套系统看起来有些"过度工程化",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确实是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随着项目的推进,那些最初持怀疑态度的专家成了最狂热的支持者。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为现实,亲手参与了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
"李总师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电路设计专家张教授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激动地说,"他对电子学的理解超越了我们所有人。有时候我觉得他不像是这个时代的人,而是来自未来的使者..."
这句无心的玩笑话让李铭差点呛到,但他很快恢复镇定,将话题转向了下一个技术难关。
在李铭的亲自督导下,"盘古"原型机的各个部分逐渐成型。处理器芯片经过十几次改进,终于达到了设计指标;存储系统通过了全部稳定性测试;输入输出设备也完成了基础功能验证。
最令人惊叹的是显示系统。传统的阴极射线管被彻底重新设计,采用了全新的电子束控制技术,实现了点阵化显示。当第一个图形——一个简单的方块——出现在屏幕上时,整个团队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我们做到了!"显示技术专家王博士激动得眼含泪水,"这不仅仅是一个方块,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六个月后,"盘古"原型机的主要硬件部分已经完成组装,正在进行系统集成测试。这台机器比最初设计的"冰箱大小"还要大一些,但比当时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都要小得多,更重要的是,它的计算能力已经在初步测试中显示出惊人的潜力。
李铭站在这台原型机前,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作为一个穿越者,他知道这台看起来原始的机器在二十一世纪连儿童玩具都不如,但在五十年代,它代表着一场真正的革命——硅基革命。
就在这时,王教授激动地跑进实验室:"李总师,CPU最后一次测试成功了!性能比预期还要高10%!我们可以开始系统集成了!"
李铭点点头:"很好,准备最后的组装。两周后,我们将见证'盘古'的诞生。"
实验室里的工程师们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的眼中闪烁着近乎狂热的光芒。在过去的六个月里,他们亲手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按照常规技术发展路线至少要二十年后才会出现的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