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合作框架(第1页)

“你们的优势在哪里?”周清源淡淡问道。

“优势就是‘现成’。”李浩然拿出产业园的航拍图,“川能的正极材料车间已经开始试生产,东材科技的隔膜材料生产线也已经开工,涪江锂电的封装车间直接是现成的。涪西区的新能源产业园的厂房也都是现成的。

说句不夸张的话,清源今天签约,明天就能进场安装设备、调试生产线,三个月内就能试生产。而其他城市,光是建配套工厂,至少需要一年。”

李浩然顿了顿,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初步与一汽、上汽、广汽以及造车新势力在西南地区的生产基地对接过,只要清源的固态电池能稳定供应,他们愿意把部分车型的电池采购转向涪江。”

这句话戳中了清源的痛点。周清源放下咖啡,拿了一张只有一个电话号码的名牌,递给李浩然:“这是我的电话,下周我会带技术团队去涪江考察,要是现场能看到你们说的配套,我就向董事会建议启动合作。”

李浩然微笑点头,接过名片:“好的,我们在涪江静候您带领清源团队前来考察!”

八月的涪江,雨水渐渐少了,园区里的草木长得愈发茂盛。

清源固态电池的考察团抵达那天,李浩然特意让川能、东材、涪江锂电的负责人都在园区等候。

不是摆排场,而是要让清源的考察团亲眼看到“产业链就在眼前”。

周清源带着技术团队走进川能的正极材料车间时,德国进口的球磨机正在运转,银白色的磷酸铁锂粉末从出料口缓缓落下,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隔壁的检测室。

“这是我们的在线检测系统,”王川指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粒径分布、纯度、水分含量,每一秒都在监控,有问题会立刻报警。”

清源公司的一名技术总监蹲下身,用手指沾了点粉末捻了捻,又用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检测仪测了测,抬头对周清源道:“纯度 99.8%,水分 0.02%,比我们现在用的原料还好。”

周清源点点头,没有说话,而是继续参观剩下的环节。

从川能新能源出来,一行人直奔东材科技的陶瓷隔膜生产线基地。

东材科技的负责人梁总介绍道:“这条生产线专门生产陶瓷涂层隔膜,宽度1.6米,车速30米/分钟,每天能产5万平方米,正好满足1GWh电池的需求,后续我们会根据清源公司的需求,适当扩建生产线,确保满足贵公司的需求!”

说着,他拍了拍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