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把合成孔径雷达搞出来(第1页)

李铭点头称赞:"你们做得很好!下一步,要解决电池板与卫星主体的连接问题,确保能在太空中可靠展开。"

就这样,各个技术组齐头并进,在李铭的统筹协调下,一个个难题被逐一攻克。整个基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氛围:紧张但不混乱,忙碌但有序,每个人都心中有目标,手上有任务。

一个月过去了,卫星的各个子系统陆续完成,开始进入集成测试阶段。

测试实验室里,一个金属舱体引起了李铭的注意。这是一个特殊的真空热环境模拟舱,用于测试卫星在太空环境中的表现。

"这个舱体能模拟多大的温差?"李铭问道。

测试负责人回答:"目前可以模拟-60℃到+120℃的温度范围,但真空度还不够理想。"

李铭思考片刻:"改进一下抽气系统,加装一级扩散泵,应该能提高真空度。另外,温度梯度控制也需要更精确,我们要模拟卫星从阳光直射区进入地球阴影区的瞬间温度变化。"

几天后,改进后的测试舱正式投入使用。李铭亲自钻进狭小的实验舱,进行天线指向性的最终调校。

"再向左偏2度,"他对外面的同事喊道,"然后锁紧固定螺栓,注意扭矩控制!"

这项工作极其精细,需要在模拟失重和极端温差的环境下完成。李铭的白大褂已经被汗水浸透,但他依然专注于每一个微小的调整。

"好了,这样就能确保信号始终朝向地球,不管卫星处于轨道的哪个位置。"李铭终于从舱体中爬出来,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

随着工作的深入,团队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铁军"氛围。那些最初持怀疑态度的老专家们,被李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热情所感染,不仅全力投入工作,甚至主动申请加班。

"李总师,我想再多试验几次这个线圈的缠绕工艺,"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工程师对李铭说,"我觉得还有优化空间。"

李铭感动地拍拍老人的肩膀:"好,那我陪您一起。"

就这样,日以继夜的工作终于迎来了回报。一个半月后,"启明星一号"卫星的整体组装完成,开始进行最后的系统级测试。

测试大厅中央,那个八面棱柱形的卫星静静地悬浮在特制的支架上,表面铺满了深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顶部和底部各伸出一根细长的天线。尽管外形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和智慧。

"各系统依次检查!"李铭站在控制台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