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叠》
——论《唱首鸡歌畀佢听》的世俗狂欢与存在寓言
文/文言
引言:在鸡啼中打捞的民间诗学
树科笔下这曲《唱首鸡歌畀佢听》,恰似粤北山间骤起的晨雾,将市井烟火与哲学思辨裹挟成一幅斑斓的民俗长卷。诗人以鸡为镜,照见岭南文化的生存智慧,更在方言的肌理中编织出存在主义的密码。全诗犹如一曲复调的鸡鸣交响,在谐谑与庄严的变奏间,完成对世俗价值的解构与重构。
一、方言狂欢:解构崇高的语言炼金术
开篇"白话佬嘟钟意鸡嘅"直击粤语文化核心,将"鸡"从日常食材升格为文化图腾。"捞鸡"意象如万花筒般折射出岭南人的生存哲学——在百味杂陈中提炼生存智慧。诗人故意模糊"鸡"的所指,使其在食物、性隐喻、身份符号间自由穿梭,这种语言游戏恰似庄子"以卮言为曼衍"的现代变奏。
"银鸡"意象堪称神来之笔,既指代警笛又暗喻权力符号。当"银鸡一叫,召集到一队细路鸡",儿童游戏场景瞬间被赋予政治寓言色彩。这种以俗写雅的笔法,让人想起李贺"昆山玉碎凤凰叫"的通感奇观,却更添市井的鲜活气息。
二、存在之思:在鸡骨间寻找生命硬度
"鸡冇骨?"的反复咏叹,构成全诗的哲学支点。诗人在此解构了传统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范式,转而以存在主义视角审视生命本质。鸡骨作为被遗弃的剩余物,恰似加缪笔下"荒谬"的具象化——当世人追逐"鸡味"的虚幻时,真正的生命硬度却在弃物中显现。
"发瘟鸡"与"赖菢鸡乸"的对比,构成精妙的伦理悖论。前者象征被社会规训抛弃的异类,后者代表需要呵护的弱者,这种矛盾统一体恰如鲁迅笔下"吃人"与"被吃"的循环。诗人在此暗示:真正的文明不在于筛选优劣,而在于对"非标准存在"的包容。
三、隐喻迷宫:从市井到宇宙的符号狂欢
"话鸡唔系鸡,鸡佢系凤"的悖论式表达,构建起多层次的象征体系。表面是民间俗谚的戏谑,实则暗合禅宗"不立文字"的机锋。当"凤"作为文化精英的象征被解构,诗人完成了对等级秩序的消解——在生存面前,凤凰与鸡共享同一种存在本质。
"乜水鸡"的方言表达,将身份认同问题推向存在论高度。这种对"本质主义"的戏谑,让人想起贝克特《等待戈多》中永不确定的身份追寻。诗人似乎在说: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每个存在都是等待定义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