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存在之镜与语言之墟》(第1页)

《存在之镜与语言之墟》

——论《我哋系边个》的哲学诗学建构

文/文言

在量子物理实验室与市井茶楼交错的时空褶皱里,树科以粤语方言为棱镜,将存在之谜折射成《我哋系边个》这首充满悖论张力的现代寓言。全诗以孩童般的天真诘问开篇,却在语言的迷宫中逐渐显影出后现代人类的精神图谱——当“我哋”(我们)在波粒二象性的量子云图中寻找自我定位时,那些被“睇睇”(看看)的羊群,那些被“分果果”的个体,恰似薛定谔箱中既生又死的猫,在观察与被观察的悖论中,完成了对主体性消解的精彩演绎。

一、语言炼金术:粤语方言的诗学突围

诗人对粤语语汇的创造性运用,构成了对汉语诗歌传统的一次精妙解构。“沟沟屎屎”这类市井俚语与“波粒二象性”的科学术语并置,在语义场域中制造出强烈的认知眩晕。这种语言策略暗合了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观:当宏大叙事崩解后,语言碎片在缝隙中生长出新的意义可能。正如诗人将“牠嘅狂吠”与“祂嘅微笑”进行神圣/世俗的二分,实则在解构传统二元对立的认知框架——当“牠”以“宇宙中心”自居时,其狂吠本身已成为被观察的量子态。


粤语九声六调的韵律特质,在诗中化作存在主义的钟摆。反复诘问的“我哋系边个”如同加缪笔下西西弗斯的巨石,每次滚落山脚都重新叩问存在的根基。这种语言节奏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形成奇妙共振,当“排排坐,分果果”的童谣式句式反复出现,恰似对存在虚无的温柔反讽。

二、镜像迷宫:主体性的量子纠缠

全诗最富哲学深度的,在于对“观察者效应”的诗意转译。当“我哋喺波粒”(我们在波粒)的宣言响起,诗人已悄然完成从经典物理到量子世界的认知跃迁。玻尔的互补原理在此获得诗学注脚:我们既是观察的波(概率云),又是被观察的粒(确定态),这种双重性恰如诗中“睇睇我哋呢群圈住嘅羊咩”所揭示的困境——当主体试图确认自我时,已然沦为更大系统观测的对象。

“牠嘅波,牠嘅粒”的指涉游戏,暗合拉康镜像理论的精神分析维度。那个自诩为宇宙中心的“佢”,在“睇睇”的凝视中,不过是波函数坍缩后的幻象。这种主客体界限的消弭,在“分果果:你喺我”的禅宗式机锋中达到高潮,预示着福柯“全景敞视监狱”的现代变体——我们既是囚徒又是狱卒,在相互凝视中完成主体性的异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