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觋之眼观照下的天地人寰》
——论树科《巫嘅睇法》的诗性哲学建构
文/文言
引言:粤北巫风与现代性诗学的交响
在岭南诗坛的苍茫群山中,树科以一首《巫嘅睇法》劈开现代汉语诗歌的固有范式,将千年巫觋文化的幽微之光投射于当代语境。这首植根于粤北韶城沙湖畔的方言诗作,以"天一横,地一横"的简洁起势,构建起横跨阴阳、沟通灵知的诗性宇宙。其文本中跃动的不仅是粤语方言的韵律肌理,更是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性转译,在简帛竹简与电子屏幕之间架起一道贯通古今的诗性桥梁。
一、语言炼金术:粤语方言的诗性激活
"嘅"与"睇"的方言密码,在树科的诗笔下蜕变为开启巫觋世界的密钥。这个承载着岭南人认知方式的语气助词,将现代汉语标准化语法解构为充满可能性的语言场域。"睇法"二字犹如双关的魔方,既指向巫者观照世界的独特方式,又暗示着诗歌创作本身即是一种"以眼为法"的认知革命。当"心度一道桥"的"度"字以动词姿态矗立于天地之间,我们分明看见屈原《天问》中"圜则九重,孰营度之"的追问精神,在粤语方言的熔炉中淬炼出新的诗性锋芒。
诗人对"横"字的复沓运用,堪称现代诗语言实验的典范。这个看似平实的方位词,在"天一横,地一横"的排比中,既暗合《周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的宇宙生成论,又以现代几何学的简洁线条重构了传统"天圆地方"的认知图式。当"横"作为动词在"心度一道桥"中再次浮现,我们目睹了语言从静态描述向动态建构的蜕变,恰似巫者手中朱砂笔在虚空画符的轨迹。
二、意象考古学:阴阳符号的现代性转生
"阴阳人"的意象突破了传统阴阳学说的二元框架,在"左右"的空间定位中展现出多维度的哲学张力。这个被现代性解构的古老符号,在树科的诗行中重获新生:左手指月般的阴柔智慧,右手握日般的阳刚力量,共同构成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双螺旋结构。诗人在此完成的不仅是意象的现代转化,更是对《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创造性诠释。
"灵知上下衢"中的"衢"字,将我们引向《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的古义。这个象征着交通要冲的汉字,在诗中升华为连接天地人三界的灵性通道。当"衢"与"灵知"结合,我们仿佛看见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境界,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