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天宝·白露卷:》
节气楔子
“白露八月节,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此时秋凉肃杀,露凝而白,肺脏易感风寒,兼夹残余燥邪,致寒燥束肺、津凝为饮,治当温肺散寒,润燥化饮,忌苦寒伤阳。”
——《伤寒论·辨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一章 秋凉锁肺·寒燥交加的病机探微
一、露凝白草:寒燥伤肺的自然隐喻
白露前三日,卯时初刻,岐黄医馆前的草地上铺满露珠,触之冰凉。岐黄弯腰轻捏草叶,见露珠迅速凝结成霜,叶片边缘蜷缩如虾——这是寒燥伤肺的微观镜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岐黄以袖口拭去草叶霜露,“白露之寒,非严冬之凛冽,乃凉而兼燥,如刀割水,不伤形而伤气。肺主皮毛,首当其冲,寒邪束表则卫气不宣,燥邪伤津则肺失润降。”
阿远望着药圃中凋零的薄荷,茎秆上挂着白霜,恍悟:“就像这薄荷,受霜后茎枯而叶焦,恰似肺脏被寒燥所伤,既怕冷又干燥。”岐黄点头:“寒燥之邪,如油裹冰,外束肌表,内燥肺津,故见恶寒无汗、干咳少痰、咽痒鼻干并见。”
忽闻街角传来犬吠声,见一老汉裹着夹袄剧烈咳嗽,痰少难咯,伴鼻塞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此为寒燥束肺,肺失宣降之象。
二、医理玄机:寒与燥的「阴阳博弈」
辰时初刻,医馆后堂飘着生姜的辛辣味,岐黄正在调配杏苏散。他取杏仁、苏叶、茯苓、前胡、桔梗、陈皮、半夏、甘草、生姜、大枣,逐一讲解:“杏仁降气止咳,苏叶散寒解表,二药为君;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为臣;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防辛散伤正。”
阿远见方中加了南沙参、麦冬,疑惑道:“治寒为何用润药?”岐黄捻动苏叶:“白露寒燥,非纯寒无燥,乃寒中夹燥,故需‘温而兼润’。南沙参、麦冬润肺生津,制苏叶、半夏之燥,此乃‘寒燥同治’之妙。”
他取出《医学心悟》竹简,指读“咳嗽总论”篇:“程钟龄云‘寒咳嗽者,因风寒犯肺也’,然白露之寒咳,每多兼燥,需与单纯风寒咳嗽鉴别——后者痰多清稀,前者痰少咽痒,此乃‘燥邪伤津’之特征。”
第二章 寒燥急症·从咳逆到饮停的辨证论治
一、老汉寒咳:晨露中的肺寒燥结
辰时正,老汉扶着拐杖进门,咳嗽声重,痰少质黏,色白如沫,伴恶寒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