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茶仙记:武陵灵草传》
楔子:地寒未甚雪初飘
小雪时节,北斗斗柄指向东北,太阳抵达黄经240°,是为冬季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此时节,北风卷地,初雪飘零,地寒未甚而雪已初降,正如《孝经纬》所言:"阴气渐盛,阳气衰微,天地闭塞而成冬。"
在五运六气理论中,嘉靖七年戊子岁小雪,太阳寒水之气渐强,形成"寒凝大地,阳气衰微"的气运格局。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阳气,此时若阳气不足,易致"肾阳虚衰"之症。《黄帝内经》言:"肾阳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时养生,当取"温补肾阳,散寒止痛"之法。藤茶性本凉润,然得武陵山冬阳之火,与辛热药物配伍后能化凉为温,其含有的二氢杨梅素可改善肾血流,多糖成分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恰合小雪"温肾散寒"的天时之道,其藤蔓入冬后汲取地下阳气,茎髓饱满如阳爻,暗合温肾之象。
第一章:小雪·寒凝大地藤茶温
第一部分:朔风卷雪,肾阳衰微
小雪前三日,京城突遭寒潮。那北风如刀削面,卷起街头残雪,打在行人脸上生疼。一夜之间,护城河冰层加厚至五尺,连皇宫的铜缸都结上冰花,百姓纷纷患上"肾阳虚衰"之症——轻则形寒肢冷、面色晄白,重则阳痿早泄、五更泄泻,更有甚者出现"肾不纳气"之兆:动则气喘、呼多吸少。太医院统计,三日内接诊"肾阳不足"者达九百余人,其中过半患者出现"夜尿频多、腰膝冷痛"的症状,脉象多沉迟,舌淡胖有齿痕,正是典型的"肾阳虚衰,寒凝经脉"之象。
皇宫内,嘉靖皇帝裹着八重狐裘仍觉寒意彻骨,自称"丹田冷如冰窟",更兼五更必起泄泻,每日清晨需用三十个汤婆子温足方能稍缓。太医院急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却因方中附子、肉桂辛热燥烈,导致皇帝鼻衄不止。御医们面面相觑,只见皇帝双目无神,齿龈淡白,此乃"肾阳衰微,火不暖土"的危症,若不及时温补,恐致"元阳耗竭"。
民间更是哀鸿遍野。胡同里的老妪每至黄昏便蜷缩炕上,连碗筷都拿不稳;街头货郎因肾阳虚衰,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遗尿。药铺里的鹿茸、附子、肉桂被抢购一空,但普通的温阳之法难以奏效,正如《医学心悟》所警示:"小雪之寒,深入骨髓,若纯用辛热,反伤阴液,必须'温阳不燥,散寒不烈'。"
此时五运六气中寒水之气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