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夏长·暑气蒸腾参气旺(1)(第1页)

第一折 夏至蝉鸣参茎响

夏至日正午,东狮山的日影缩成墨点,滴落在赭红色的山岩上。山间暑气蒸腾如沸,将太子参丛笼罩在金红色的幔帐中——那幔帐并非雾气,而是无数肉眼可见的热浪分子,在参叶间旋转成螺旋状,恰似老君八卦炉中未散的丹火。原本青嫩的茎秆已长成斑竹般粗细,中空的内腔贯通至顶,当山风掠过茎秆上密布的细孔时,竟发出“呜呜”的鸣声,那声调忽高忽低,时而如《伤寒论》竹简在风中翻动的“沙沙”声,时而又化作“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的古训吟诵,每个音符都带着井水浸过的凉意,与灼人的暑气形成奇妙的对冲。

采药人陈三郎顶着竹笠穿行参田,忽见一株参茎在日头下自行转动,宛如司南指向正午。他凑近细看,茎秆表面的细孔正按呼吸般的节奏张合——吸气时孔道扩张,吸入周遭的热浪;呼气时孔道收缩,喷出微带甘香的凉气。叶片边缘的绒毛上凝结着珍珠状的油脂,阳光照射下折射出七彩光晕,他用指尖轻触,那油脂竟如天然蜜蜡般温润,转瞬便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防护膜,方才被晒得刺痛的手背,立刻感到一阵清冽。

老秀才身着葛布长衫,腰间悬着刻有“戊己”二字的玉尺,踏过被晒得发烫的石板路来到参田。他袖中《脾胃论》的纸页竟自动翻开至“暑伤胃气”篇,墨字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忽见一株参茎无风自动,顶端五片花瓣摆出离卦的火象图案,他取出玉尺丈量,参茎恰好高九寸,合夏至“阳极之数”。当他以银簪刺破茎秆,赤黄色的汁液涌出时竟凝成珠状,在阳光下呈现出“火生土”的五行流转纹路——外圈火赤,中圈土黄,内圈水蓝,恰似天地人三才相济。

更奇的是茎秆内的声响。老秀才将耳朵贴在冰凉的茎秆上,听见细密的气泡声自下而上涌动,如陶釜煎药时的“咕嘟”声,又似脾虚患者运化失常的肠鸣音,但这声响却透着规律的节奏感,仿佛有人在腹中敲击《灵枢》记载的“脾胃鼓音”。“妙哉!此草得夏火之阳,却以中空之性散火,正如《内经》‘火郁发之’之理。”他话音未落,那参茎突然发出清越的长鸣,震得枝头夏蝉惊飞。奇妙的是,蝉翼振动的频率与参茎共鸣,竟形成“宫商角徵羽”的五音调和——宫音厚重如土,商音清越似金,角音绵长类木,徵音炽烈如火,羽音深沉似水,五行之音在暑气中交织,化作无形的补气符箓。

此刻的太子参田,俨然一座按节气运行的活态浑天仪。辰时三刻,叶片集体朝向东岳,叶背绒毛张开吸收朝露的阴气,叶脉间渗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