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将工业与农业两方面的建议撰写完成后,长舒一口气,伸了个懒腰。他把两份报告小心翼翼地装进随身携带的包包,径直朝着袁书记的办公室走去。
袁书记接过报告,仔细研读起来,随后目光意味深长地看向张浩,说道:“张副书记啊,其实关于农业方面类似的建议,我之前就收到过。你刚到这儿,可能还没看到相关资料。”
张浩点点头,诚恳地说:“袁书记,我只是想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既然已经有人提过,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袁书记语重心长地继续说道:“可这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阻力极大啊。这么跟你说吧,当下国家极度缺少水利方面的专家。”
而且,现在全国大面积受灾,大家首要考虑的都是吃饭问题。
当然,你报告里提到饮水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现实情况是,时间、精力、资金以及人才都严重欠缺,真可谓是困难重重。
张浩深表理解地点点头,说道:“袁书记,这一点我非常明白。有困难我们就努力去克服。但要是眼睁睁看着老百姓受苦,我实在是于心不忍,做不到无动于衷啊。”
袁书记轻轻点头,感慨道:“张浩同志,这下我算是明白工业部为什么把你派过来了。就凭这两份报告,就能看出你不是来这儿镀金的。”
关于你工业方面的建议报告,你认为从长远来看,发电厂的建设是关键。但你觉得,上面会批准吗?
张浩摇了摇头,说道:“袁书记,如果现在就把这份报告交上去,或者您提出要扩建发电厂,上面肯定不会批,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如果我们先将其他工业逐步发展累积起来,到时候出现缺电的情况,上面就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以现有的工业为基础谋求扩大发展,那个时候,上面就会认真考虑这个事情了。
此刻,办公室里的气氛凝重而又充满希望。
袁书记与张浩都深知前方困难重重,但张浩积极的态度和长远的规划,让袁书记看到了一丝曙光。
袁书记和张浩在办公室里就着张浩那份简洁的建议报告,深入探讨了足足两个小时。
他们细致地分析着报告内容的可行性,意识到保定市虽厂子数量有限,但每个厂子都应有更为宏大的发展目标,需辐射整个省乃至京城地区。
就拿印刷业来说,理应将业务拓展至周边几个省份;若日后扩建成制衣厂,同样要以周边多个省份为市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