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筑巢初功成,静待风雷动(第1页)

夜深人静,我独自一人端坐于公安城外一处极为隐秘的据点书房之中。

这里经过玄镜台的精心改造,不仅防御严密,而且通过特殊的渠道与外界保持着隐秘而高效的联系。

桌案上,青铜灯盏投射出柔和而稳定的光芒,映照着摊开的一卷卷密报和图表。

这些,便是我陆昭在这乱世之中,悄然编织的、属于自己的那张大网的初步成果。

指尖划过一份由糜贞亲笔署名、用特殊密码写就的财报汇总。

赤壁战后,趁着荆南易主、百废待兴的混乱局面,

在糜贞的亲自主持和糜家旧有商路网络的基础上,我们迅速行动,

以惊人的效率和隐蔽性,在荆南四郡乃至江陵、襄阳周边地区,重新构建并扩张了我们的商业网络。

粮食、布匹、盐铁、药材,甚至是一些受官府严格管制的战略物资,

都在我们精心设计的渠道中悄无声息地流动,汇聚成一股可观的财力。

账目上不断增长的数字,不仅仅是冰冷的金银,更是支撑起我所有计划运转的血液与基石。

看着糜贞那娟秀而有力的字迹,以及报告中偶尔流露出的、对共同事业的热忱与对我安危的关切,

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以及一丝难以言明的复杂情愫。

这位坚韧聪慧的女子,不仅为我守住了最重要的“钱袋子”,更在这冰冷的乱世中,给了我一份难得的信任与温情。

我回信时,除了指示下一步的商业布局重点(例如加强对蜀地商路的渗透),

也特意加了几句叮嘱她注意安全、不必事必躬亲的话语。

另一份报告则来自徐庶,关于那处位于荆南深山中的“格物工坊”。

徐庶不愧是经世致用之才,不仅将工坊选址得极为隐蔽,易守难攻,更将其内部管理得井井有条。

他按照我提供的超越时代的理念(流水线作业雏形、标准化生产、工种细分、技术保密条例、激励机制等),

将从各地秘密招揽来的能工巧匠(许多是因战乱流离失所、身怀绝技却无处安身之人)组织起来,效率极高。

报告中详述了各项研发和生产的进度:

精炼猛火油的技术已初步成熟,正在小批量生产,稳定性得到提高;

连弩的关键部件标准化制造已经实现,组装效率大幅提升;

小型、高爆性的震天雷(黑火药的初步应用)配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