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铭沉思良久,颔首道:"张平说得有理。我大楚乃 ** 上邦,何必用钱财换取蛮夷归顺?只要国家富强军力强盛,外邦自然会俯首称臣。此等见解应当记入祖训,后世子嗣必须谨记:唯有强者才能赢得尊重,华而不实的礼节毫无意义!"
这番谏言最终被收录进《大楚祖训》:
"番邦似风中之絮,强则趋,弱则离。后世当知:弱国无威,贫国无助。唯有甲坚粮足,方可立足天地。"
周瑾深表赞同,如今万国来朝,并非因重赏厚赐,实为忌惮国威之故。
"这张平……"
"竟对外交之道有如此独到见解。"
"实乃难得一见的奇才。"
忽然,张平想起一事,脸上笑意更浓。
"小川。"
"可还记得科举后赵明曾提议的'试职官'制度?"
周川答道:
"儿臣自然记得。"
"赵先生所言,孩儿铭记于心。"
"当时赵先生建议以试职官形式选拔新科进士。"
"还提到此制可延伸至民间,广招贤能。"
"父亲为何突然说起这个?"
张平朗声大笑,取出一份奏折。
"你来看看。"
"首批'试职官'考核结果已出。"
"这批进士政绩斐然。"
"赵明的办法,果然成效卓著。"
赵明被任命为试职官主考的消息传开,举子们议论纷纷。怎么又是他?
此时赵府门前,内侍领着一队御林军肃立,气氛凝重。内侍高声宣诏:
"奉陛下口谕:敕令赵明为今次试职官选拔主考,全权负责遴选适任之才。"
宣读完毕,内侍将诏书递予赵明。
望着手中诏书,赵明无奈一笑。又来了。
这试职官制度本就是当年他提议设立的。没想到如今又要他来操办。
但皇命难违,只得领旨。
"试职官制收效显著,卿所倡'试职官'之法甚佳,上届进士治理得当,百姓安居,四方太平。"
"试职官制虽善,然现今朝廷仍缺官吏。"
"故命卿为主考,全面推行此制。"
"继续为朝廷选拔贤能。"
"钦此!"
赵明:……
他一时无言。
刚应付完那帮难缠的外邦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