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6章 数据?那只是锦上添花(第1页)

如果说《山丘》是李宗盛封笔多年后的“高潮”,那么《给自己的歌》就是“起点”。

这两首歌其实就应该合起来一起听。

不过听歌的话,建议先听《给自己的歌》,后听《山丘》,别有一番味道。

因为前者是跟“跟往事瞎扯”,后者是已经学会“与命运和解”。

这种从挣扎到释然的心路历程,正是孙云浩在专辑最后一首还不“放过”李宗盛的原因。

——反正已经薅了他六首歌,也不差这一首。

老李,他香啊!!!

这张专辑,孙云浩私下取名为《老李的宝藏集锦》。

在他眼里,李宗盛的歌从来不是怀旧金曲,而是一个巨大宝藏。

那里有所有爱而不得的遗憾,有所有壮志未酬的叹息,也有所有醉后清醒的顿悟……

孙云浩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珍宝“偷”出来,让这个世界的耳朵也能感受老李的人生智慧。

兴许若干年后,这个世界也会留下一句——“年少不听孙云浩,听懂已是不惑年”。

这逼装得,连他自己都脸红了!

但,很享受!

跟《山丘》有一点相同的是,《给自己的歌》也是先有曲,后有词。

2009那会,李宗盛在纵贯线巡演的间隙偶然谱出一段旋律,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词句。

直到杭州演唱会前夕,这首后来被誉为“最痛的情歌”的作品才最终完成。

隔年,52岁的李宗盛在台北演唱会上首次公开演唱此曲,彼时他刚经历婚变,事业也步入低谷。

谁曾想,这首《写给自己的歌》竟一举斩获第22届金曲奖最佳作词、最佳作曲和最佳年度歌曲三项大奖,让他重新找到了创作的支点——“原来最痛的歌,是写给自己的”。

奇妙的是,李宗盛的歌就像一面魔镜。

明明写的是他自己的故事,每个人从中看到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从《给自己的歌》中“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的无奈,到《山丘》里化作“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的释然。

听不懂专业术语没关系,只要能从中找到共鸣就够了。

因为老李写的从来都不是歌词,而是赤裸裸的人生啊!

能理解不?

……

在听这首歌之前,音痴以为《凡人歌》和《山丘》就是“人生篇章”中的王炸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