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高祖授突地稽燕州总管,解秦王东征后顾之忧(第1页)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末,唐朝中书侍郎封德彝奉秦王李世民之命返回长安,成功说服高祖李渊放弃从洛阳前线撤军的计划。李渊权衡利弊后,采纳其建议,不再坚持撤兵。几日后(三月初二),唐朝朝廷正式任命靺鞨首领突地稽为燕州总管。

靺鞨族是中国东北古老民族肃慎的后裔,自南北朝时以“勿吉”之名见诸史册,至隋唐之际已形成七大部落联盟,其活动范围涵盖今松花江、牡丹江及黑龙江中下游广袤地域。

七部之中,粟末靺鞨部因地处松花江流域最南端,与高句丽、中原王朝接触最早,成为靺鞨诸部社会发展的先锋。隋开皇年间,粟末靺鞨尚依附于强盛的高句丽,但部族首领突地稽敏锐察觉到中原王朝崛起的势头。大业初年(约605年),他毅然率领八部劲旅、千余帐部众突破高句丽控制,西迁至营州(今辽宁朝阳)归附隋朝,这一重大抉择不仅改变了粟末靺鞨的命运,更深刻影响了东北亚格局。

当年,隋炀帝杨广将其部安置于柳城,设辽西郡管辖,突地稽获封“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开启了靺鞨贵族融入中原政权体系的先河。

之后,隋末天下大乱,突地稽审时度势,于武德初年率部归附李唐王朝。其部武装因骁勇善战,被唐高祖李渊编入营州边军,成为唐朝经略东北的重要力量。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初,当秦王李世民在洛阳与王世充决战的关键时刻,唐朝为稳固后方,正式任命突地稽为燕州总管。此举不仅赋予其统辖辽西靺鞨部众的合法权力,更将燕州(治所汝罗城)打造为监视高句丽、防御突厥的东北前哨。

对突地稽任命的前一日(三月初一)的黎明,长安太极殿内烛火通明。当侍中陈叔达高声奏报"营州靺鞨酋帅突地稽请授燕州总管"时,尚书左仆射裴寂率先出列道:"陛下,此酋隋时率千帐来归,今又助剿刘黑闼有功。然夷狄难测,骤授总管恐启边衅!"

其话音未落,中书侍郎封德彝手持笏板疾趋御前,这位刚自洛阳前线星夜返京的说客比谁都清楚秦王正需东北安定,他声如金铁般奏道:"裴公过虑矣!陛下,臣观突地稽二十载忠谨,其部精骑可挡契丹、慑高丽。今王师决战洛阳,正宜授符节以安其心!"

殿角兵部尚书屈突通随即呈上舆图,接着补充道:"燕州乃营州锁钥,若得靺鞨死力,则突厥东道断矣!"

御座上的李渊轻叩紫檀案,忆起前夜封德彝密奏时展开的血染战报,洛阳城下唐军与王世充正杀得难分难解,而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