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刺史王集石州勇退突厥兵(第1页)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二十四日,颉利可汗在进攻汾阴县受挫后仅隔八日,便挥师转攻石州(隋离石郡),这并非仓促之举,而是基于其整体南侵战略的灵活调整。颉利的核心目标始终是迫使唐朝屈服、掠夺财富并削弱其北方防御。汾阴虽扼守要冲但唐军已有防备,强攻坚城损失大且效率低。颉利迅速将矛头指向石州,意在发挥突厥骑兵的机动优势,实施“避实击虚”战术,即避开汾阴这类已高度戒备的城池,转而攻击唐军防御相对薄弱或增援不及的区域,通过多点袭扰制造恐慌,破坏河东地区的稳定,同时寻找新的突破口。

石州(隋离石郡)在唐代的战略地位同样关键,其治所位于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该地处于吕梁山脉中段腹地的东川河谷地,是穿越吕梁山、沟通黄河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节点。石州控制着数条穿越吕梁山的古道,如通往黄河碛口渡(今临县碛口镇)的路线,是连接河东(山西)与河西(陕北)的枢纽之一。对突厥而言,夺取石州意味着能打通一条深入唐朝腹地的新路径,既可西渡黄河威胁关中的北方门户(延州、绥州),又可向东俯冲太原盆地西缘。

从方位上看,石州(今离石区)位于太原(唐北都)的西南方向,两地直线距离约200公里。太原地处太原盆地北端,而石州则位于太原盆地以西的吕梁山区。突厥若控制石州,便能从西侧直接威胁太原的安全,因为翻越吕梁山即可进入太原盆地的核心区域。相较于汾阴在太原的西南方(约350公里),石州显然更靠近太原(200公里),且地形上居高临下,对太原构成的军事压力更为直接和迅速。

石州与八日前被攻打的汾阴县(今万荣荣河镇)的相对位置也值得关注。石州位于汾阴县的西北方向,两地直线距离约150公里。从汾阴所在的汾河入黄口区域北上,经吕梁山南麓的丘陵地带即可抵达石州所在的离石河谷。这条路线虽非平川大道,但吕梁山间的河谷通道足以让熟悉地形的突厥骑兵快速机动。颉利选择从汾阴转战石州,正是利用了这两地之间相对便捷的交通联系,在唐军注意力仍集中于汾阴方向时,迅速将主力调往西北方,攻敌不备。

颉利选择石州作为次攻目标,更深层的战略思维还在于试探唐朝在吕梁山区防线的虚实,并试图开辟第二战场。吕梁山是太原的西面屏障,如果突厥能在此打开缺口,不仅可以分散唐军在汾河谷地(太原正南方)的防御力量,还能与北部马邑(朔州)方向的突厥势力形成潜在的夹击太原之势。同时,石州靠近黄河渡口,若能在此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