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听罢,沉吟片刻,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如此看来,这‘点土成石’之术,倒非虚妄。姜卿的确颇有些实干之才。”
他没有立刻下达任何旨意,但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
不久后,一道中旨直接下发至工部:“着工部员外郎姜淮,统筹水泥扩大试制及效能验证事宜,一应所需,各部酌情优先协办。俟成效卓著,再议推广之功。”
这道旨意,并未给予姜淮更高的官职,却赋予了他实际的、超越其品级的权力和皇帝的明确支持。
它像一把尚方宝剑,虽然无形,却足以斩断工部内部大部分残余的阻力和拖延。
姜淮接到这份旨意时,正在窑厂与工匠们讨论改进风箱。他跪地接旨,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从试验阶段走向实际工程应用,还有无数艰难险阻。但此刻,他脚下的路,已然宽阔了许多。
水泥的命运,终于不再局限于一个废弃的小院,而是真正进入了帝国工程的视野之中。
……
皇帝的中旨如同一声春雷,惊破了工部内部残存的观望与滞涩。虽然仍有暗流涌动,但表面上,再无人敢公然刁难或拖延“水泥”事宜。
“酌情优先协办”五个字,让姜淮手中的员外郎腰牌,忽然间有了不同寻常的分量。
他首先拿着旨意,再次找到了屯田清吏司。这一次,那位曾经诉苦的炭料库小官态度毕恭毕敬,虽然优质焦炭依旧紧俏,但最终还是咬着牙。
分批拨付了足以维持中型窑炉持续燃烧的份额,质量也远胜之前的次等货。
京郊那处指定的废弃官窑口被迅速整饬出来。在周老主事的规划和几位老窑工的带领下,工匠们砌起了比之前试验窑大上数倍的新窑。
风箱改造、烟道设计、投料口优化……姜淮几乎泡在了窑厂,与工匠们同吃同住,盯着每一个关键环节。
失败依旧难免,一窑烧废的物料价值不菲,令人心疼,但有了皇帝的旨意和尚书的默许,这些损耗终于可以被容忍,并被视为必要的试错成本。
经过多次调整,窑温终于能稳定维持在所需的高温区间。
当第一窑真正意义上的“熟料”成功产出,经研磨后得到灰黑色、细腻均匀的水泥粉时,整个窑厂都沸腾了。产量远非昔日小打小闹可比。
姜淮立刻组织人手,将这批水泥运至永定河畔划定的试验堤段。
这一次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