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淮请求于黄河险工进行水泥试点的密折送入宫中,如同将一块巨石投入深潭,等待着回响。
这一次,等待的时间并不长。皇帝显然对水泥的进展极为关注,且深知其潜在价值,很快便有了决断。
数日后,一道加盖了皇帝玉玺的密旨直接送到了姜淮手中,按照工部的常规流程。旨意简洁而有力:准姜淮所请。
着其即刻前往河南郑州下汛十里堡险工段,主持以水泥加固堤防之试点工程。
沿途州县及河工衙门,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旨意最后强调:“此乃特例,务求实效,以为后鉴。”
这既是莫大的信任,也是巨大的压力。成功了,水泥将一举成名;失败了,不仅前功尽弃,他姜淮更将承担全部罪责。
接到旨意,姜淮没有丝毫犹豫。他立刻将京郊窑厂的事务托付给周老主事,令其全力生产,并通过工部协调。
将首批量产的水泥通过漕运紧急调往河南。他自己则只带了寥寥几名精通水泥特性的工匠和一名户部派来“协助”核算成本的官员,轻车简从,星夜兼程,奔赴黄河岸边。
此刻,十里堡,地处黄河“豆腐腰”段,水流湍急,堤防多年失修,险象环生。
当地的河工同知,地方具体负责河工的官员,姓钱,是个在河工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吏,皮肤黝黑,脾气耿直。
听闻朝廷派来个工部的员外郎,要用什么闻所未闻的“水泥”来加固堤防,他第一反应就是京城来的官老爷异想天开,胡闹!
当姜淮风尘仆仆赶到河工衙门时,钱同知态度恭敬却难掩疏离和怀疑:“姜大人一路辛苦。
只是……这水泥之物,下官闻所未闻。黄河水势非同儿戏,眼下虽非汛期,但根基松动,
一旦施工不当,惊动了堤防,后果不堪设想。是否……先缓一缓,从长计议?”
姜淮心知,若不能先说服这位具体办事的老河工,旨意再硬,也会处处掣肘。
他没有摆出钦差的架子,而是将钱同知请到一旁,打开随身携带的木箱,里面正是那些水泥样本和粘结的砖石。
“钱大人忧心堤防,乃尽职尽责,本官明白。”姜淮语气诚恳,“请大人一看此物。”他让随行工匠现场演示水泥的硬化与强度。
钱同知将信将疑地看着,亲手摸了摸硬化后的水泥块,又用力掰了掰水泥砌筑的砖墙。
脸上的怀疑逐渐被惊讶取代,但担忧仍未消除:“此物在京城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