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页翻过去,全是触目惊心的记录。
账簿详细记载了近五年来,李家以“贷女”的名义,用各种手段逼迫、诱骗良家女子,再将她们卖入各个花楼的罪证。
每一笔交易,都写明了女子的姓名、籍贯、年龄,以及花楼给李家的分成!
账簿的末页,赫然盖着李家家主李长青的私印!【前文是李承望,跟大皇子名字相似,已做修改】
铁证如山!
赵恺将账簿揣入怀中,心中杀意翻腾。
……
同一日,京城。
礼部贡院,人声鼎沸。
三百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士子、小吏、工匠、农人,汇聚于此。
他们神情各异,有紧张,有期待,有茫然,但更多的是一种不敢置信的激动。
他们是徐飞推动的“新政”下,第一批人才选拔的笔试考生。
主考官由徐飞与王侍郎共同举荐,再由皇帝赵衍亲自过目圈定。
除了王侍郎门下的几位干吏,其余大部分都是在朝中没什么派系,为人耿直的中立官员。
对此,赵衍颇为满意。
考场号舍内,考生们奋笔疾书。
然而,当他们看到试卷上的题目时,不少人当场就懵了。
没有诗词歌赋,没有经义策论。
第一题:“论江淮漕运,遇枯水期,如何以最小成本,保障三十万石漕粮一月内运抵京师?请列明所需人力、船只、中途补给点及预算。”
第二题:“现有良田百亩,沙地百亩,山地百亩。请根据不同土质,规划最适宜种植的作物,并预估三年内的收成、利润,以及可能遇到的天灾、虫害,并提出应对之法。”
更有甚者,还有一道匪夷所思的实操题。
“五斗米,其中四斗为今年新米,一斗为三年前陈米,米粒大小、色泽几乎无异。请于一炷香内,将陈米尽数拣出,并说明你的甄别方法。”
这叫什么考题?
这简直是要人命!
不少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士子,看着题目,脑子一片空白,握着笔的手都在抖。
反倒是一些出身底层的吏员和工匠,看着这些题目,眼中却闪烁着光芒。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结束的钟声敲响。
三百份答卷被收了上来,堆在了徐飞的案头。
他一份份看得极快,那些空话连篇、不知所云的卷子直接被他扔到一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